广西师范大学坐落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始建于1932年,是广西省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历经九秩春秋积淀,已发展成为涵盖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广西省重点大学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学校现有雁山、育才、金鸡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100余亩,馆藏纸质图书328万册,电子资源总量达1.2PB,形成"山水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等6个学科入选自治区"十四五"学科建设A类重点学科。其中,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小学教育专业连续五年获评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毕业生在广西基础教育系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学校创新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共建"广西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学院",2023年新增"智能医学工程""区块链技术"等6个新兴专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
科研实力持续增强,2023年以第一单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广西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大项目。在自然指数全球排名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3%。学校拥有"广西脑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桂林分子合成与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12个,202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
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城景区"和"李济深故居",其中李济深纪念馆年接待参观者超30万人次。学校每年举办的"山水文化论坛""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品牌活动,吸引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在体育教育领域成果显著,女子龙舟队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202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锦标赛获团体金牌。美育教育特色突出,桂林美术馆年举办展览20余场,其"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数字博物馆"项目获教育部"互联网+教育"大赛金奖。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2023年承担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项目47个,累计培训乡村教师1.2万人次。学校与柳工集团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联合培养的"订单式"人才就业率达100%,起薪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在公共卫生领域,学校公共卫生学院与自治区疾控中心共建"传染病防控联合实验室",在新冠疫情期间研发的"便携式核酸检测设备"获国家专利,被应用于广西12个地市疫情防控。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等35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2023年启动"东盟留学生专项计划",来自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规模突破500人。学校创新"3+1+1"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三阶段即可赴海外合作院校进行学分互认学习,2023届毕业生出国深造率达28%,其中23人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高校。
面向"十四五"发展规划,学校正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成3-5个国家级一流学科,培育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已建成覆盖全校的5G网络和"桂师云"教育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全流程数字化。2024年招生计划显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名额增加30%,新增"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预计录取新生规模达1.2万人,其中本硕博连读、本硕贯通培养等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占比提升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