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广东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经、管、法、艺、教育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和6个省级重点学科群。
在学科建设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五年位列ESI全球前1%,其柔性显示材料研究团队开发的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技术,成功应用于华为、TCL等企业的柔性显示产品,实现国产替代率从12%提升至3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2023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7项,在智慧城市领域形成"AI+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广州地铁合作开发的智能调度系统使运营效率提升23%。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2022-2023学年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2项,其中面上项目占比达67%,青年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特别在碳中和研究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工业固废制备碳纤维技术,成功将攀钢集团年处理量达500万吨的高炉渣转化为碳纤维原丝,产品强度达到T800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相关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7%,其中赴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8%,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比达76%。学校首创的"新工科+新商科"融合培养模式,与广汽集团共建的智能网联汽车学院,毕业生起薪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2023年考研录取率突破45%,其中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人数达3276人,占毕业生总数28.6%。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广州大学城校区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核心区,2023年孵化科技型企业89家,其中"微流控芯片"项目获红杉资本A轮融资2.3亿元。学校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联盟,已促成跨校科研合作项目237项,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3个。在乡村振兴领域,农学院选育的"粤科黄3号"水稻品种在粤西地区推广种植,使亩产突破650公斤,带动12个乡镇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
面向未来,广州大学正加速推进"双一流"学科提质工程,计划到2025年建成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引进院士及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50名,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4-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集群。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共建的"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已启动6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其中"数字孪生城市"项目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