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耳鼻咽喉科学考博初试主要围绕专业基础与专业综合两部分展开,其中专业基础课侧重医学基础理论及学科交叉知识,专业综合课则聚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诊疗与科研能力考核。考生需系统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材(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配套习题集,同时结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近五年核心论文进行拓展阅读。初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总时长360分钟,分值为100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占40%,专业综合课占60%。专业基础课采用A型选择题(单选)与B型选择题(配伍)相结合的形式,重点考察解剖学(如鼻咽部淋巴回流路径)、病理学(如鼻咽纤维血管瘤分子机制)、生理学(如声带振动频率调节)等交叉学科知识;专业综合课则包含简答题(如喉部外伤处理原则)、论述题(如鼻窦炎免疫治疗进展)及病例分析题(如颅底肿瘤多学科诊疗方案)。建议考生按"3+2"时间分配法备考:前3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真题训练,后2个月进行专题突破与模拟测试。特别注意关注2023年新增的"人工智能在耳鼻喉科的应用"考点,需掌握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影像诊断中的典型案例。初试成绩达线后,复试将采用"学术报告+模拟手术操作+交叉学科答辩"三维考核模式,其中手术操作考核包含虚拟现实(VR)模拟系统测试与实体器械操作评分,建议提前6个月在模拟实验室进行高频训练。考博材料需提交近三年研究成果,建议选择鼻内镜术后嗅觉康复、喉音生物力学分析等与人工智能、纳米材料交叉的前沿方向,研究数据需通过预印本平台(如bioRxiv)提前公开以提升学术影响力。每年4月15日-5月20日为报名期,需特别注意暨南大学医学部"南医卓越计划"专项考核要求,该计划要求考生在初试前完成1项省级以上耳鼻喉科课题申报书撰写,并附有导师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