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设计学考博初试主要围绕设计学理论与数字科技融合展开,考试科目包括设计学基础理论(301)、数字科技与设计方法(302)、设计学前沿与跨学科研究(303)以及专业综合面试。考生需系统掌握设计学核心理论框架,重点理解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成式设计)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关注江南大学在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方向的研究特色。
考试范围涵盖设计学基础理论体系,包括设计史论(中西方设计思想演变、现代设计运动)、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设计流程、用户研究)、设计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模块。数字科技与设计方法部分要求考生掌握数字化工具(如参数化设计软件、3D建模、数据可视化)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需具备案例分析能力,例如通过参数化设计解决建筑形态生成、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服务流程等。设计学前沿与跨学科研究需关注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元宇宙空间设计、生物材料设计等新兴领域,考生需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实验室资源(如数字媒体实验室、智能设计研究所)提出创新性研究构想。
备考建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6月)精读《设计学概论》(王受之著)、《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著)、《数字时代的创新设计》(江南大学出版)等教材,建立理论框架;第二阶段(7-9月)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检索近五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发表的SCI/SSCI论文(重点关注数字人文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方向),整理导师团队的研究脉络;第三阶段(10-12月)模拟考试环境进行真题训练,重点突破设计学综合面试中的案例答辩环节,例如针对“如何运用生成式AI优化传统工艺设计”等命题,需结合江南大学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经验进行论述。
真题分析显示,2022-2023年考试中设计学基础理论占比35%,数字科技与设计方法占40%,前沿研究占25%。典型题目包括“论述服务设计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路径”(需结合无锡城市更新案例)、“分析AIGC对设计流程的重构机制”(要求对比Midjourney与Stable Diffusion的技术差异)、“设计一个基于脑机接口的交互装置”(需包含技术可行性论证与用户体验设计)。考生需特别注意江南大学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的“数字创意产业研究院”相关项目,在面试环节可能被要求解读合作成果。
资料获取渠道建议:官方渠道包括江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的历年招生简章、设计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官网的导师研究方向介绍;非官方渠道推荐加入“设计学考博联盟”QQ群(群号:123456789)获取内部整理的《设计学考博高频考点解析》《数字科技设计案例库》;学术资源方面,重点阅读《装饰》杂志近三年数字设计专题,关注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江南大学团队获奖作品(如“数字敦煌”项目)。备考过程中需建立个人知识图谱,将设计学理论与数字技术节点(如5G通信、边缘计算)进行交叉关联,例如分析参数化设计如何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优化建筑能耗,此类跨学科思考能力是江南大学考博评审的核心考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