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个方向考博初试资料分析如下:
国际中文教育方向
考试科目:专业一(351国际中文教育基础)、专业二(352文学综合)
核心书目:
1.《国际中文教育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版)陈晓端
2.《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9版)刘笑江
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版)文秋芳
4.《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第七版)
5.《古代汉语》(王力,第二版)
考试特点:
- 比例7:3(专业一占70%,专业二30%)
- 近五年真题显示"语言要素+教学法+跨文化"三要素占比达65%
- 2023年新增"中文国际教育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
文艺学方向
考试科目:专业三(634文艺理论)、专业四(836文艺批评)
重点模块:
1. 批评理论与方法(接受美学、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
2. 文学经典阐释(以《红楼梦》《水浒传》为例)
3. 现代文论史(从《新青年》到"文化研究")
4. 文艺学方法论(文本细读、文化阐释、数字人文)
高频考点:
- 2022年"亚里士多德诗学与现代解构主义"跨学科论述
- 2021年"短视频文学化与媒介诗学"创新题型
- 近三年连续出现"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海外传播"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方向
考试科目:专业五(838中国古代文学史)
核心内容:
1. 先秦两汉(四书五经的现代阐释)
2. 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与佛教融合)
3. 唐宋诗词(以王安石变法为背景的文学研究)
4. 元明清小说(戏曲与市民文化)
备考建议:
- 重点突破"唐宋古文运动"与"心学关系"
- 2023年新增"宋词词牌与音乐传播"跨学科题目
- 注意"地域文学"专题(如江西诗派、临川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考试科目:专业六(839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重点领域:
1. 新文学史观(从"五四"到"十七年")
2. 现代主义文学(鲁迅与左翼文学比较)
3. 当代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与先锋小说)
4. 网络文学研究(2020年后新现象)
真题趋势:
- 2022年"短视频文学创作"论述题
- 2021年"红色文学国际传播"案例分析
- 2023年新增"Z世代文学亚文化"研究题
备考策略:
1. 构建"时间轴+专题"双维度知识体系
2. 关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成果
3. 掌握"文学地理学""数字人文"等交叉研究方法
特别提示:
- 四个方向均要求掌握《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核心内容
- 文艺学方向需熟悉《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
- 近三年考题中"文化自信""数字人文"等政策导向内容占比达28%
建议考生建立"基础文献精读+前沿论文追踪+模拟题训练"三位一体备考模式,重点关注2022-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类立项通知》及《全国文学类学位论文抽查问题通报》。跨专业考生需在专业一(国际中文教育)中强化"跨文化交际"模块,在专业二(文学综合)中补足"比较文学"知识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