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体系覆盖理、工、管、经、文、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以“绿色 chemistry”“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为核心的研究导向。2023年招生目录显示,学校新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交叉学科专业,同时优化了“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的方向设置,其中“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优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方向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名单。
在招生规模方面,总计划招生1200人(含推免生),较2022年增长8%,其中工程学科占比45%,人文社科占比25%,基础学科占比15%,新兴交叉学科占比15%,体现出学科布局的前瞻性。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其“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专业组汇聚了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12名导师,开设《机电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机器人设计》等特色课程,2022届毕业生中赴中科院自动化所、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深造比例达37%。
考试科目设置呈现明显差异化特征:理工科专业普遍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英语”三阶段考核,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专业基础课为《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物理性能》,参考书目明确指定了王仁等编写的《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版)》;人文社科类专业则强化研究能力考核,如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增设“学术写作与文献研读”现场考核环节,要求考生现场完成1万字文献综述。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首次在招生目录中标注“学科交叉创新能力考核”指标,要求报考交叉学科专业的考生提交跨学科研究计划书,并安排由3位不同学科导师组成的评审组进行盲审。数据显示,2022年交叉学科专业平均报录比达1:5.2,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业因需同时具备编程能力和机械设计基础,实际录取平均分较理工科专业高出8.3分。
在导师资源配置方面,学校推行“1+X”导师组制度,每个导师组由1名学术带头人、3-5名青年学者和2-3名产业导师组成。例如,信息工程学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导师组,不仅包含2名IEEE Fellow,还联合海康威视、之江实验室建立联合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招生目录特别标注了导师组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考生可通过官网查询到具体合作企业及项目周期。
针对考生备考,建议重点关注三个趋势:一是考试科目中新增《人工智能导论》《量子信息基础》等前沿课程内容占比提升至30%;二是参考书目中近五年出版的教材占比从2019年的12%增至2023年的25%;三是部分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对具有SCI一区论文发表记录的考生实行单独评审通道。根据2022年录取数据,跨专业考生录取率在交叉学科领域达到41%,显著高于传统专业23%的平均水平。
最后需特别提醒,2023年招生目录中明确要求报考材料类专业的考生需通过“材料基因组工程”专项培训考核,该考核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合实施,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报考材料。学校对退役大学生士兵实施专项计划,在工程学科中单列10%招生指标,并实行降分录取政策。建议考生及时关注“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发布的《考试大纲动态调整说明》,其中涉及23个专业的科目调整涉及58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