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设置聚焦地球科学领域前沿,涵盖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资源勘探、行星科学等多个学科方向。2023年招生目录显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构造地质学、矿物学与晶体学等5个一级学科拟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地球化学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置"行星物质与行星科学""深部资源环境与绿色开采""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等特色研究方向。招生规模较往年扩大15%,计划录取120名全日制博士生,推免生比例不低于40%。
在导师团队配置方面,研究所汇聚了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68位博士生导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深部资源环境与绿色开采"方向,该方向整合了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和人工智能技术,针对页岩气开发、地热能利用等战略资源领域,形成了"地质-工程-环境"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导师团队中具有海外顶尖实验室合作经历的占比达35%,与德国马普研究所、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机构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
专业培养方案突出"顶天立地"特色,既注重基础理论创新又强调工程应用转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构造地质力学》《资源定量预测》等核心课程基础上,必须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如"深地探测与开发"科技专项的野外工作。地球化学方向则设置"同位素地球化学前沿""环境同位素示踪"等特色课程群,配套建设价值2.3亿元的质谱分析中心、同位素实验室等先进平台。
申请条件方面,明确要求申请者具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在SCI一区期刊发表过3篇以上与报考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特别设立"卓越学者计划",对在行星科学、深海资源勘探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申请者实行"一人一议"的破格评审制度。考核采用"笔试+面试+实践操作"三维评价体系,笔试重点考察《地球科学前沿进展》《科研方法论》等综合知识,面试设置"双盲评审"环节,实践操作环节需在实验室完成样品制备或模拟实验。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所今年新增"碳中和与地质过程"交叉学科方向,该方向整合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系统工程学,重点研究碳封存、地质碳汇计量等关键技术。招生计划中明确要求申请者具备数学建模或编程能力,需掌握Python、MATLAB等至少一门数据分析工具。配套建设的"地质大数据中心"已积累全球200余个典型沉积盆地的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为量化研究提供支撑。
奖学金体系方面,实施"四维资助"政策:国家奖学金(覆盖全额学费+生活津贴)、所长特别奖学金(最高20万元/年)、企业联合培养奖学金(中石化、中石油等提供专项资助)、科研成果转化奖励(专利授权或论文被引达一定标准可获5-10万元奖励)。对于在《Nature Geoscience》《Geology》等顶级期刊发表成果的博士生,额外提供国际学术会议参会资助。
招生流程采取"预报名-材料审核-考核评估-综合录取"四阶段制,预报名系统于每年12月1日开放,要求上传代表作全文(需经学术不端检测),材料审核通过后发放考核通知书。考核阶段包含理论笔试(闭卷3小时,涵盖专业基础与前沿动态)、实验操作(现场完成岩矿鉴定或仪器分析)、学术报告(15分钟英文汇报)三个环节。2023年考核通过率预计控制在25%-30%,最终录取名单将在3个工作日内通过研究所官网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