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1958年建所以来始终致力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体系以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催化化学、计算化学等为核心方向,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交叉创新的立体化培养格局。2023年最新发布的招生目录显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新增纳米催化与能源转化二级方向,物理化学方向细化为分子设计与应用、生物物理与分子模拟两大分支,充分体现研究所"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科研定位。
在专业设置上,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依托国家超分子结构与功能实验室,重点培养新型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研发人才;化学专业下设绿色催化与化工过程优化方向,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物理化学专业新增量子化学计算与机器学习交叉方向,配备超算中心与量子模拟平台。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所今年将生物催化与合成生物学设为跨学科招生方向,要求申请者具备分子生物学或化学工程交叉背景,凸显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布局。
科研平台支撑体系包含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市化工过程安全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超分子结构与功能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导师团队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45岁以下青年导师占比达38%,其中多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特别设立"青年学者启航计划",为每位博士生配备双导师组(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实行"课题制"培养模式。
招生流程实行"申请-考核-录取"一体化机制,申请材料除常规材料外,要求提交代表性研究成果(如SCI一区论文、专利等)及研究计划书。专业考试涵盖材料科学基础(8168)、物理化学综合(8169)、化学生物学前沿(8170)等科目,其中物理化学综合考试新增计算化学与大数据分析模块。学术型博士学制4年,实行弹性考核机制,允许3-6年完成学业。特别设立"西部专项奖学金",为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提供每年3万元生活补助。
研究所与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马普学会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派30%博士生参与国际交换项目。近三年毕业生中,45%进入世界百强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32%进入央企研发中心担任技术骨干,15%创办科技型企业。2022届毕业生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一作论文47篇,授权发明专利8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