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考博考试自设立以来,始终注重考察考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实践及经济现象分析的综合运用能力。历年真题显示,其命题呈现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理论深度与政策实践并重,要求考生在掌握新结构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中国产业升级、反垄断监管等现实案例进行论证;二是跨学科融合趋势明显,近五年涉及数字经济、绿色转型、区域经济整合等交叉领域题目占比达37%;三是学术规范性强化,2022年新增"研究设计论证"环节,要求考生完整呈现理论模型构建、数据选取与实证检验逻辑。
以2021年真题为例,在"平台经济反垄断的边界与实施路径"论述题中,既考查对SSN指数、二重定价等传统产业组织工具的理解,又要求结合美团、滴滴等典型案例分析"数据要素垄断"的特殊性。考生需运用"动态博弈模型"解析平台生态系统的双边市场特征,同时运用"政策实验法"评估"绿灯/红灯"分类监管效果,这种复合型考题占比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42%。
高频考点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2018-2020年聚焦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如市场势力测度、并购重组审查),2021-2022年转向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数据垄断、算法合谋),2023年则强调"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产业政策(碳交易市场与产业低碳转型协同机制)。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出现"政策评估"类题目占比持续上升(2023年为28%),要求考生运用双重差分法(DID)或合成控制法(SCM)评估具体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答题策略方面,建议构建"三维答题框架":第一维度是理论工具的精准匹配,如分析产业集中度变化需区分HHI指数与CRn指数适用场景;第二维度是政策文本的深度解构,重点把握《反垄断法》修订版中的"安全港"规则与"宽严相济"原则;第三维度是学术创新的体现,如在分析半导体产业政策时,可引入"技术轨道锁定"理论解释国产替代的路径依赖。2023年真题中,成功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解析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的产业自我进化能力,该作答思路获得答辩组全票认可。
备考建议应侧重三方面能力提升:一是建立"政策-理论-案例"三位一体知识图谱,定期梳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产业报告;二是强化计量经济学工具应用,重点掌握Stata中面板数据模型(xtreg)与空间计量模型(spdep)的操作;三是模拟学术研讨场景,针对"平台经济数据确权"等前沿问题,进行三轮以上模拟答辩训练。根据近三年录取考生数据,具备"理论建模+政策分析+实证检验"全链条研究能力的考生,录取概率提升至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