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作为国内自动化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与前沿技术探索的双重导向。2023年招生目录显示,研究所共开设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涵盖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复杂系统理论等方向)、人工智能(聚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布局物联网、5G通信、智能感知技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深度整合智能医疗设备、生物信息学、神经工程等交叉学科)。值得关注的是,新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通过整合自动化、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资源,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政治+英语一+专业课"三科考核模式,其中专业课涵盖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三大核心模块,并设置控制工程基础综合能力测试环节。人工智能专业则实行"政治+英语一+两门专业课"的考核体系,其中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两门专业课均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建模能力,部分研究方向增设算法设计与实现实践考核。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重点考察通信原理、信号处理与信息论等核心知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则强化医学影像处理、生物信号采集与智能诊断等特色内容。
参考书目方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推荐《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现代控制理论》(郑大钟)、《系统理论》(黄忠箴)等经典教材,人工智能专业指定《机器学习》(周志华)、《深度学习》(花书豪)等前沿著作,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重点参考《通信原理》(樊昌信)、《数字信号处理》(程佩青)等权威教材。研究所特别强调跨学科能力培养,要求考生在初试基础上,通过面试环节展示与报考方向相关的科研潜力,包括但不限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自主设计的创新实验等。
近三年录取数据显示,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复试线稳定在365分左右,人工智能专业因报考热度持续攀升,2022年复试线达到382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因交叉学科特性,复试线维持在350-360分区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所对申请-考核制改革积极响应,2023年起对获得国家奖学金、国际顶级会议(如CVPR、NeurIPS)一作论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考生实行单列评审通道,评审通过率较常规通道提升约40%。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研究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加工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智能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为博士生提供包括高速精密加工机器人、脑机接口系统、工业互联网安全验证平台等价值超5亿元的实验设施。导师团队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45岁以下青年学者占比达62%,形成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科研梯队。
针对申请者的备考建议,研究所特别强调三个关键维度:一是构建"理论-算法-应用"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建议考生在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深入理解目标方向的算法原理与工程实现;二是注重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课题、企业联合攻关项目等方式积累第一手研究数据;三是强化学术英语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在面试环节能够用英文清晰阐述研究设想,并熟练阅读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对于跨专业考生,研究所提供为期6个月的预研期,配备双导师制进行学术适应性培养。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招生目录将首次引入"学术型博士-专业型博士"分类培养机制,其中专业型博士增设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工业互联网架构师等职业导向培养方向,学制由4年调整为3年,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和项目制学习。同时,研究所与华为、商汤科技、大疆创新等企业共建的"智能技术联合实验室"将面向博士生开放,提供产业级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通道。建议考生在报考前通过研究所官网的"学科动态"栏目,实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方向调整和培养方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