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1958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自然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其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与前沿探索并重的培养理念。2023年最新发布的招生目录显示,该所面向全国招收历史学、科学技术史、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保持在每年15-20人,其中推免生占比约30%,为自主招生与统考并行的选拔机制。
在招生专业设置方面,历史学(代码6401)下设科学技术史二级学科,重点考察考生对科学革命史、技术传播史、科学制度史等领域的掌握程度,要求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科学技术史(代码0452)作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数字人文与科技史"交叉研究方向,特别关注大数据分析在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2022年录取考生中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比例达25%。哲学(代码0101)下的科学技术哲学方向,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稳定在380分以上,且要求考生提交过核心期刊论文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
考试科目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历史学方向考政治、英语一、专业课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业课二(科学技术史基础),其中专业课二包含科学思想史(17-25分)、技术史(30-35分)、科技政策(15-20分)三个模块。哲学方向则采用政治、英语一、专业课一(西方哲学史)、专业课二(科学技术哲学)的考核模式,2021-2023年真题显示,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技术伦理的规范性分析等议题连续三年出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考生均需通过由所内教授组成的面试组进行的综合能力测试,重点考察学术潜力和科研设想可行性。
申请条件方面,要求申请者已获得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在核心期刊发表过与报考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者优先。2022年录取的32名考生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比18%,其中3人曾获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资助。导师组构成呈现老中青结合的特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2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形成以"科学革命与现代化""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评估"为主体的三大研究集群。
备考建议方面,建议考生系统梳理《科学技术史研究》近五年刊发的专题论文,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伦理""生物技术史""能源转型研究"等热点领域。针对专业课考试,可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主编)第一卷至第四卷的框架体系,结合《科学哲学导论》(范伟达著)构建理论分析工具。2023年新增的"科技考古与材料分析"方向,要求考生掌握X射线荧光光谱、电子显微镜操作等基础技能,建议提前通过慕课平台完成相关实验课程。
在科研训练方面,研究所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博士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3-5万字学位论文,并参与年度学术会议报告。2022届毕业生中,12人进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如CERN、ITER)担任研究助理,5人获得高校教职,3人创办科技史文化推广机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所内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建的"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已收录全球37个语种、超过200万页的科技档案,为博士生提供独特的资料研究平台。
招生流程方面,采取"申请-考核-录取"一体化模式,2023年申请周期从9月1日持续至12月15日,初审通过者需在次年1月参加所内组织的学术能力测试。面试环节采用"学术报告+自由问答"形式,近三年平均淘汰率高达40%,其中因研究计划同质化被淘汰的比例达22%。建议考生提前6个月确定具体研究方向,与意向导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2022年成功录取的7名跨专业考生均通过提前3个月提交研究设想获得导师认可。
该所近年来的学科评估稳居全国B+行列,2021年新增"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未来科技史研究中心"已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对于有志于科技政策研究的考生,可重点关注所内参与的《"十四五"国家科技伦理审查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等重大课题,此类项目往往能提供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