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考博考试自2018年以来呈现显著特点,其命题规律与考核目标已形成稳定框架。2022年真题显示,材料科学基础(占比35%)与材料力学性能(25%)构成核心考核模块,其中晶体缺陷理论、位错运动机制、相图分析三大主题连续五年被列为必考内容。以晶界工程为例,近三年考题从单纯概念辨析发展为结合具体材料体系(如高温合金、半导体材料)的工艺优化设计,要求考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材料加工工艺方向近两年强化交叉学科考核,2023年新增增材制造与减材加工的缺陷对比分析题,涉及激光粉末床熔融(SLM)中气孔率与电弧焊热影响区的关联性计算,需综合运用DSC热分析数据和断裂力学公式。现代分析技术科目中,透射电镜(TEM)操作规范(2021年真题)与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图像解读(2022年真题)形成递进式考核,特别注重样品制备过程中的参数控制要点。
实验设计类题目占比从15%提升至20%,2023年考题要求设计铝合金表面梯度涂层工艺,需同时考虑喷涂参数(气压、送粉速率)、热处理制度(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与性能指标(硬度梯度变化、腐蚀阻抗值)的协同优化。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真题中涉及计算题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典型如2021年位错密度计算题(给定晶界曲率半径与位错线密度关系式)和2022年热应力分布模拟题(需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备考策略应聚焦三大维度:首先系统梳理《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版)与《材料力学性能》(冯端、王佛松版)的核心章节,重点突破相变动力学、位错强化机制等高频考点;其次强化计算能力训练,建议每日完成2道经典计算题(如Hall-Petch公式应用、扩散系数计算);最后关注近三年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的实验设计方法,特别是多尺度模拟与机器学习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建议考生建立"理论-计算-实验"三位一体的复习体系,针对东南大学特色研究方向(如高温合金、柔性电子材料)进行专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