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实践,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萌芽探索到系统构建、从理论创新到实践验证的百年发展历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演进既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规律,又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理论创新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注重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构建的哲学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方法论支撑;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确立了理论检验的新尺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则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等根本问题。这种理论创新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相统一;二是注重理论实践互动,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等实践探索推动理论升华;三是强调问题导向,针对每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现实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在历史演进脉络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曲折,但"论十大关系"等理论探索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这种历史演进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理论品格。
在实践转化机制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了"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良性循环体系。毛泽东通过《实践论》确立的实践第一观点,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哲学基础;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创造了"试点-推广"的实践模式;新时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机制,则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化为具体实践。这种转化机制具有三个显著优势:一是建立"中央决策-地方试点-全国推广"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二是形成"智库研究-政策制定-舆论引导"的理论传播链条;三是构建"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考核评价"的干部培养体系。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理论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必须着力破解三大核心课题:一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二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带来的理论挑战;三是如何通过理论创新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破解"卡脖子"技术、人口老龄化等重大现实问题。对此,需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研究导向,完善"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政策实施"的协同机制,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话语。
曲阜师范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学校应充分发挥孔子研究院的学术资源,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领域加强原创性研究;依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现实课题,深化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数字智库",推动理论创新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需要重点研究共同富裕、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大命题,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更是实践探索的方法论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理论突破,通过实践检验完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既彰显理论高度又富有实践价值的创新成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