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考博考试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稳定的考核框架。从历年真题分析可见,考核重点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批判性媒介研究、数字传播生态重构三大核心领域展开。2020年考题中"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作为论述题,要求考生结合《新闻与写作》教材第三章内容,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折射出学院对理论工具运用的严苛要求。
在传播理论模块,近五年真题重复出现"媒介化社会中的权力关系重构"(2021年)、"智能传播时代的受众主体性消解与重构"(2022年)等命题,反映出对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持续关注。2023年新增的"算法推荐机制中的价值偏向性研究"论述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算法霸权》中提出的"过滤气泡"与"信息茧房"理论模型,并联系央视"新闻联播"AI主播的实践案例进行辩证分析。
实务研究方面,2021年考题设置的"兰州黄河风情线文旅传播的媒介融合创新"案例分析,要求考生运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理论,对景区官方微博、抖音号、VR导览系统的运营数据进行SWOT分析。这种"理论工具+本土案例"的考核模式,与学院与甘肃省文旅厅合作的"黄河流域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室"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引入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文化折扣现象研究"论述题,既考查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应用,又要求考生结合CGTN《世界听中国》栏目的传播实践,分析"文化接近性"原则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现路径。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考核维度,体现了学院在"一带一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积淀。
备考策略应着重构建"三维知识体系":纵向梳理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到《智能传播导论》的理论演进脉络;横向整合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知识;立体化培养案例分析与政策解读的双重能力。特别需要关注《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年度评估》等本土化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在知网下载近三年CSSCI期刊中"媒介融合""智能传播""国际传播"等关键词论文的研读。
从2024年考试大纲调整看,新增的"媒介考古学视角下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题,预示着考核将更注重地域性、民族性与理论创新的结合。建议考生建立"理论-案例-政策"三位一体的知识图谱,在复习《传播学概论》(郭庆光)基础上,重点掌握《媒介地理学》《传播学视阈下的民族志研究》等拓展教材,同时关注国家民委"民族地区媒体融合"专项课题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