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电子信息考博考试自2018年改革以来,形成了以“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专业课笔试科目从原有两个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合并为统一的《电子信息综合》,单科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长180分钟。根据近五年真题统计,试卷结构呈现以下显著特征:信号与系统(35%)、数字信号处理(30%)、通信原理(25%)、电路理论(10%)构成核心框架,其中数字信号处理与通信原理的交叉题型占比从2019年的18%提升至2023年的32%。
在信号与系统部分,近三年连续出现基于matlab/Simulink的时频域联合分析案例,2022年考题要求对某混沌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并设计自适应滤波器,需同时运用STFT、Wigner-Ville分布和小波变换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数字信号处理重点考查自适应算法,如LMS、RLS算法的稳定性分析(2021年),以及盲源分离在医学信号处理中的应用(2023年)。通信原理考试中,5G物理层技术(2020年)、MIMO系统容量边界(2022年)等热点问题占比达40%,且常与信息论结合出题,例如2023年要求推导香农公式在非高斯信道下的修正形式。
综合面试环节实施“双盲”评审机制,面试时长90分钟/人,包含三个必考环节:①科研背景交叉提问(如将 Candidates的硕士课题与报考导师研究方向关联分析);②技术路线设计(2022年要求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信道估计方案);③学术伦理讨论(2023年重点考察数据隐私保护与算法公平性)。英语测试采用“学术报告+即兴问答”模式,2023年新增全英文PPT汇报环节,要求候选人现场演示预研课题并回答非专业领域的技术伦理问题。
备考建议应建立“三维知识图谱”:纵向贯通本科-硕士-博士的知识断层,横向打通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交叉学科接口,立体化构建“理论-工具-应用”能力矩阵。具体可采取“三阶段递进法”:第一阶段(3个月)完成《信号与系统( Oppenheim 5版)》《数字信号处理(Proakis 5版)》等教材的矩阵式笔记整理;第二阶段(2个月)通过MOOC平台完成Coursera上的《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专项课程(完成率需达90%以上);第三阶段(1个月)针对近五年真题进行“错题溯源训练”,重点攻克时频分析、信道编码等高频失分点。特别要注意2024年新增的“学术潜质评估”模块,建议提前在arXiv等平台发表过会议论文的候选人,其录取概率较未发表者提升27%(基于2023年录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