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专硕考博考试自设立以来,始终注重考察考生在金融理论、数理建模与实证分析方面的综合能力,其命题风格兼具学术深度与实务导向。以2021-2023年真题为例,考试范围覆盖资产定价理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与政策三大核心模块,其中资产定价模型(CAPM、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与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有限理性)连续三年出现,占比达35%;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实物期权应用题在2022年首次引入,要求考生结合Black-Scholes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2023年新增“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论述题,体现前沿性议题考察。
从题型结构分析,考试采用“3+1”模式:3道必答题(各25分)涵盖微观金融(如最优投资组合构建)、宏观金融(如DSGE模型)、国际金融(如汇率制度选择)三大领域,1道选做题(30分)聚焦热点问题(如ESG投资估值)。数理题占比从2021年的40%提升至2023年的52%,典型如2022年计算题要求推导随机可积过程下最优消费控制模型,需熟练运用动态规划与变分法。答题规范度成为评分关键,例如在证明有效市场假说时,需完整呈现半强式市场的定义、实证检验方法(如事件研究法)及2019年Barberis等学者对市场异象的修正理论。
备考策略需注重三维度突破:首先构建“理论-模型-案例”知识树,以《公司金融》《资产定价》为核心教材,辅以Fama五篇经典论文精读,重点掌握CAPM的协整检验(如2021年真题中要求用ADF检验截面数据回归残差);其次强化数理工具箱,建议使用Python实现蒙特卡洛模拟(参考2022年真题数据生成模块),并熟练运用Stata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如2023年选做题中要求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最后建立热点议题跟踪机制,近三年出现12次交叉考题(如数字金融与宏观审慎监管),需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IMF技术报告等权威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考试首次引入“双盲评审”机制,要求考生在作答时同步提交研究设想(Research Proposal,15分),需在90分钟内完成选题(如“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风险传染机制”)、文献综述(至少引用3篇近三年顶刊论文)及方法设计(建议采用复杂网络模型)。这标志着复旦考博正从知识考核向创新能力评估转型,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增加“问题提出-理论构建-方法创新”的全流程训练,例如针对2022年真题中“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债券定价偏差”问题,可尝试构建包含碳价不确定性的扩展 Vasicek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