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博考试自2018年改革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2023年真题显示,材料基因组工程、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新兴领域占比达35%,较2019年提升12个百分点。考试采用闭卷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部分包含材料科学基础(40%)、材料制备与加工(30%)、材料表征与性能(20%)、综合应用(10%)四大模块。
在材料科学基础部分,晶体缺陷与位错运动(占12%)、相图与相变(占15%)、材料性能与微观结构关系(占13%)构成核心考点。2023年新增"拓扑材料电子结构计算"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HgTe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并解释其拓扑绝缘体特性。材料制备与加工模块重点考察3D打印、固态反应、等离子体喷涂等先进工艺,其中激光熔覆技术原理及参数优化题连续三年出现,2023年结合南京大学"智能装备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要求设计梯度热障涂层制备方案。
材料表征与性能部分,XRD、TEM、Raman光谱联用分析成为新趋势,2023年真题给出某新型MXene材料的EDS面扫图谱,要求解析元素分布特征及缺陷类型。综合应用题侧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调控石墨烯层数提升锂离子电池负极比容量"(2022年真题),2023年升级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钛合金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抗疲劳性能预测模型"的开放性课题。
备考建议需重点关注三个维度:一是构建"理论-计算-实验"知识树,重点掌握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交叉学科工具;二是研究南京大学材料学院近三年在《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Materials》等顶刊发表的12篇代表性论文,特别关注柔性电子、钙钛矿光电器件等方向;三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建议通过江苏省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参与横向课题,积累材料失效分析、工艺优化等真实案例。
面试环节注重科研潜力的评估,2023年录取考生中,具有纳米复合材料改性经验者占比达68%,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者录取率提升至42%。建议考生准备3个完整科研故事,涵盖问题发现、方案设计、数据解读、成果转化等全流程,同时关注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提出的"智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发展方向,提前开展相关文献研读和实验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