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考博考试自设立以来,始终以考察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研究潜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近五年真题显示,其命题体系呈现明显模块化特征,既注重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深度理解,又强调对前沿研究动态的把握。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博弈论与机制设计连续三年出现,2021年以"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的均衡精炼"为题,要求考生结合Kreps的声誉模型分析企业竞争策略;2022年则聚焦"机制设计中的激励相容条件在数字平台中的应用",考生需运用Myerson的契约理论解释算法推荐系统的设计逻辑。宏观经济学部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成为高频考点,2020年考题"DSG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有效性边界"要求考生比较Rogoff与Aghion的不同假设条件,而2023年新增的"数字经济对宏观政策传导机制的重构"则体现了命题对新兴经济现象的关注。
计量经济学作为必考模块,其命题趋势呈现方法论与实证分析并重的特点。2019年以"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处理"为题,要求考生系统梳理工具变量法、系统GMM与面板TVP的适用场景;2021年考题"高维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则涉及矩阵分位数回归等前沿技术。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新增的"大数据计量中的因果推断方法"将传统计量理论与机器学习相结合,要求考生运用双重机器学习(DML)方法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发展经济学考题始终围绕"制度经济学与经济增长"展开,2020年"产权保护水平对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要求考生构建包含制度变量与技术创新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2023年考题"数字鸿沟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则强调运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
在经济学说史与当代经济理论部分,命题呈现跨学科融合特征。2021年考题"熊彼特创新理论与现代创新经济学的演进"要求考生梳理Schumpeter与Acs、Cohen等学者的理论脉络,并分析其对当前科创政策的启示;2022年"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挑战"则涉及前景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2023年新增的"复杂系统理论与经济学的范式变革"要求考生比较Agent-Based Modeling与传统计量模型的优劣,这种跨范式比较能力已成为近年来的考核重点。
备考策略方面,建议考生建立"三维知识体系":纵向贯通微观-宏观-计量-发展经济的知识链条,横向整合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工具,立体化构建研究方法论框架。具体而言,需重点突破三大能力:一是运用Stata/Python进行高级计量建模的能力,近三年实验题占比提升至35%;二是构建理论模型的抽象表达能力,2023年考题要求用形式化语言描述"多智能体系统的纳什均衡求解过程";三是学术写作规范,特别是文献综述的批判性分析,2022年某考生因未正确标注DSGE模型的不同版本导致论文被扣分15%。建议考生建立"真题-文献-前沿"三位一体的复习机制,例如针对2021年博弈论考题,可延伸阅读Kreps的《对博弈论的反思》与Fudenberg的《动态博弈》,同时跟踪《American Economic Review》近三年博弈论相关论文。最后,需特别注意南大考博的"学术潜质评估"环节,2023年新增的"研究计划答辩"环节要求考生在15分钟内完成从问题提出到方法设计的全流程展示,这需要考生提前准备3-5个不同方向的选题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