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博真题聚焦于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要求考生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近年来,考题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解读,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概念的学理阐释;二是注重跨学科视野下的理论创新,要求结合科技革命、数字治理等新兴领域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三是强调历史纵深与现实关照的统一,常以"两个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路径。
以2023年真题为例,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三重突破"这一命题。考生需从理论维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人民立场、发展观、方法论上的创新,结合二十大报告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论述,论证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飞跃。在实践层面,要求以"东数西算"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等案例,说明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协同推进机制。考题还特别设置辨析题,要求对比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本质差异,重点从人口规模、文明形态、发展道路三个维度展开学理批判。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真题逐渐凸显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度考查。2022年考题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为题,要求考生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关于"两个结合"的论述,从制度创新、话语转换、教育实践三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考生需重点阐释"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以及"民惟邦本"思想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对接,同时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实障碍。
在答题策略上,建议采用"三维立体论证法":纵向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内在脉络,横向维度对比不同理论成果的核心差异,立体维度贯通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例如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时,可构建"理论渊源—实践创新—世界意义"的三维模型,既追溯《礼记·礼运》大同理想的思想资源,又结合雄安新区规划、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具体实践,最后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角度阐释其全球价值。同时要注重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前沿议题,展现理论创新的敏锐性。
考题对学术规范的要求日益严格,2021年真题曾设置"文献综述写作"专项考核,要求考生在800字内完成对近五年CSSCI期刊相关研究的批判性梳理。此类题型需要考生精准把握学术热点,如"新文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算法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等新兴领域,同时注意区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学术边界。建议考生建立"核心文献—前沿动态—争议焦点"的文献分析框架,重点标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期刊的代表性成果。
在备考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特色。该校在"科技伦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基层治理现代化"等领域具有明显学术优势,相关成果多次被《光明日报》理论版转载。考生需系统研读学院教授张某某关于"数字时代的劳动价值论重构"、李某某关于"乡村振兴中的共同体建设"等代表性论文,同时关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专项研究。
最后需注意答题的学术伦理规范,避免出现"理论空转"或"对策悬浮"等问题。以2023年真题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创新"为例,既要运用政治学"参与式治理"理论进行学理分析,又需结合上海虹桥街道"民生议事堂"、北京"接诉即办"等具体案例,揭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内在机制。同时要警惕对策建议的"大而化之",应提出可操作的路径设计,如构建"需求采集—协商决策—绩效评估"的闭环机制,或开发"区块链+民主监督"的技术赋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