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法学院近年来在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及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方向)招生考试中逐渐形成鲜明特色,其真题设置既注重基础理论素养考察,又强调知识产权实务能力与学术创新潜力的双重评估。以2020-2023年真题分析可见,知识产权法模块占比从28%提升至35%,且呈现明显跨学科融合趋势,例如2022年出现"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与侵权责任认定——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切入点"的论述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著作权法、合同法与科技伦理知识进行体系化分析。
高频考点呈现三大特征:其一,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并重,专利法中的"技术公开原则"与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构成稳定命题;其二,比较法视角强化,2021年关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生物类似药市场准入的冲突协调"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对比分析中美欧制度差异;其三,实务导向显著,近三年涉及"直播平台知识产权侵权连带责任认定"的论述题均设置"请结合上海某直播平台著作权纠纷案"的实务背景。
备考策略需构建"三维知识架构":基础层重点掌握《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审查审理指南》等核心文件,特别是2023年新增的"药品专利挑战程序"操作细则;应用层需建立"案例-法条-理论"联动机制,如针对"商业秘密保护与合理使用边界"的常考命题,应系统梳理华为诉中兴、腾讯游戏直播等典型案例;创新层则需关注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法院的司法裁判要旨,以及《数字版权交易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新增"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专项模块,涉及WTO DSU改革、CPTPP知识产权条款等前沿议题,建议考生建立"区域-条约-企业合规"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考博面试环节常针对笔试成果进行延伸追问,如2022年进面考生被要求就"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运营模式"提出优化方案,这要求考生在研读真题时同步关注长三角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动态。
最后需特别强调,上海大学法学院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与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上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深度合作,建议考生在论文选题中注重"制度设计-市场实践-政策反馈"的闭环研究,例如针对"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池许可模式的法律风险防控"等现实问题,可借鉴学院与药明康德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