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博考试近年来呈现鲜明的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融合趋势,2022年真题中信号处理与通信系统结合占比达65%,人工智能与通信交叉题目首次突破40%大关。典型如《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5G网络切片动态调度算法设计》,要求考生在掌握Q-learning原理基础上,结合网络切片的SRL框架进行建模,并给出SINR阈值与策略奖励函数的具体推导。这种题型转变反映出考委团队对通信工程学科"新基建"方向的重视,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与车联网场景下的6G关键技术布局。
题型结构方面,今年延续"3+2"模式:3道必答题包含1道数学建模题(如多天线MIMO系统的波束成形优化)、2道专业论述题(涵盖超表面通信与6G太赫兹技术)。选做题设置体现差异化考核,A组侧重卫星通信(星载相控阵天线波束调控)、B组聚焦物联网安全(轻量级区块链在LoRaWAN中的应用)。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新增"交叉学科创新设计"环节,要求考生在给定场景(如智慧港口自动化码头通信网络)中,自主设计包含通信协议栈、边缘计算节点与数字孪生系统的解决方案。
重点考察领域呈现三大热点:其一,智能通信网络方面,SDN/NFV与AI的协同优化成为高频考点,典型题目涉及基于联邦学习的跨域网络切片资源分配,需综合运用博弈论与分布式优化算法;其二,物理层创新技术,太赫兹通信中的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与智能超表面(RIS)的联合优化成为常考主题,近三年相关题目重复率高达72%;其三,通信安全方向,量子密钥分发(QKD)在5G核心网的集成方案设计,重点考察BB84协议与物理层同步机制的协同实现。
答题策略需把握三个维度:技术深度方面,对核心公式(如MIMO系统的容量公式、RIS的反射系数矩阵)的推导要完整,2022年某道论述题因忽略信道估计误差补偿环节导致12分扣减;跨学科融合方面,需建立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知识图谱,如将图神经网络(GNN)应用于无线信道预测的题目,要求考生明确GNN的节点特征提取过程与通信系统的关联映射;创新设计类题目应采用"问题拆解-技术选型-仿真验证"三步法,建议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级仿真平台,重点展示误码率(BER)与吞吐量(Throughput)的收敛曲线。
备考建议聚焦三个突破点:构建"通信原理+信号处理+AI基础"的三维知识体系,推荐《Fundamental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Tse著)与《Deep Learn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Rahwan著)作为核心教材;其次,针对上海大学特色研究方向(如智能感知与通信一体化),需深入研读近三年《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相关论文,特别是2021-2023年间发表的关于智能超表面与6G波束赋形的前沿成果;最后,建议通过"真题逆向工程"进行专项训练,将2019-2022年真题按题型分类,统计各知识点的出题频率(如2023年统计显示,MIMO波束成形相关题目出现频次达18次),制定差异化复习计划。需特别注意的是,考博面试环节已与笔试深度绑定,建议同步准备"技术白皮书解读"(如华为5G解决方案)、"学术热点评述"(如AI驱动的通信网络切片)等场景化应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