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创造,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发展的根本遵循。自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的重大论断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以系统观念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在理论创新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突破。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根本原则,又融入"民惟邦本""民本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立场,又发展了"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传统智慧。这种理论创新不是简单的概念嫁接,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在实践转化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逻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抉择,到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再到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同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当前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东数西算"工程,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科学论断,又创新性地运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思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通过三次分配制度创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实践。
在青年使命维度,新时代青年需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践行者。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复杂环境,青年学者应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等重要文献,在"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中把握历史主动。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卡脖子"技术攻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现实问题,在解决具体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如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青年科研人员,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合作机制,又要结合"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同时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社交媒体时代主动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矩阵,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国故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要重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领域深化理论探索。同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将中国实践置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百年发展脉络中考察,既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创性,又彰显其世界历史价值。青年研究者更应立足"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寻找研究切口,在数字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结合中开辟新领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