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考博初试主要考察对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临床诊疗技能及科研能力的综合掌握。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中医儿科学专业基础》和《中医儿科学专业综合》,其中《专业基础》侧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与中医诊断学在儿科领域的延伸应用,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经典功底与临床思维。参考书目以《中医儿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为核心,辅以《中医儿科学诊疗指南》《中医儿科临床常见问题解析》等拓展资料。
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客观题占比约60%,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及简答题,重点考察高频考点如小儿常见病(感冒、泄泻、肺炎、积滞)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配伍;主观题以论述题、病例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结合经典文献(如《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阐述辨证思路,例如分析小儿抽动症从肝风内动与心脾两虚两个角度的论治差异,或探讨现代医学疾病(如儿童肥胖)的中医病机转化。
备考策略需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3个月)系统梳理教材,建立知识框架,重点标注近五年真题中重复率超过30%的章节(如小儿肺炎的卫气营血辨证、小儿惊风的治疗原则);第二阶段(4-6个月)进行专题突破,针对高频考点制作思维导图,例如将小儿腹泻的病因归纳为外感、内伤、饮食不当三类,对应不同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第三阶段(7-9个月)模拟实战训练,重点强化病例分析题的答题逻辑,要求在答题时遵循"主诉-现症-舌脉-辨证-治法-方药-预防"的完整路径,例如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需从肺卫不固、脾虚湿困、肾气不固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真题分析显示,2021-2023年考试中,小儿杂病(如积滞、矮小症)相关题目占比达35%,且注重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如2023年新增一道关于"小儿多动症从痰湿瘀论治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论述题,要求考生引用《中国中医药杂志》近三年相关论文。因此,建议考生关注《中医儿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杂志》等核心期刊,积累临床研究案例。
备考资源整合方面,推荐使用"教材精讲+真题解析+导师讲座"三位一体复习模式:教材精讲可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官网下载的考纲解析视频(每周五更新),真题解析采用《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博考真题汇编》(内部资料),导师讲座则需联系报考导师获取。特别提醒考生注意2024年新增的"中医儿科交叉学科"考核模块,涉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临床路径设计,建议提前学习《中西医协同治疗儿科常见病指南》。
最后,需特别强调复试准备与初试的衔接性。复试中约40%的考察内容与初试主观题高度相关,例如2023年复试病例分析题直接改编自初试第5套卷的"小儿夏季热"论述题。建议考生在初试结束后立即整理主观题答题模板,录制模拟面试视频,重点训练"问题拆解-理论支撑-创新观点"的答题结构,同时关注导师近年承担的省级以上课题(如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医儿科慢病管理标准化研究"),提前准备相关领域的研究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