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博研究需立足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的双重视域,以《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经典著作为根基,结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程千帆《文学与时代》、宇文所安《追忆》等研究著作,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考试重点在于考察对先秦两汉诸子散文的哲学思辨特质、魏晋玄言诗的言意之辨、唐诗的声律与意境关系、宋词的雅俗交融现象、明清小说的叙事策略等核心问题的理解深度。需特别注意北大近年强调的"文学与历史互证"研究范式,例如从《诗经》婚恋诗看先秦礼制变迁,或以《全唐诗》地理分布研究唐代社会流动。备考时应建立"三重坐标系":纵向贯通文学史谱系,横向对比域外汉学研究,立体整合文献学方法。重点突破《文心雕龙》"神思"说与严羽"妙悟"论的理论对话,剖析《牡丹亭》"情至论"对儒家伦理的突破,探讨《红楼梦》"草蛇灰线"叙事与《春秋》笔法的承变。建议考生在《文赋》《诗式》等理论文本解读中融入接受美学视角,在《世说新语》研究时结合神经美学理论,通过数字人文方法对《全宋诗》进行语料库分析,以此体现学术创新性。需警惕陷入考据堆砌或空谈理论,要在文本细读基础上提出原创性观点,如重新阐释《文心雕龙》"隐秀"说在当代新媒体语境下的适用性,或比较《牡丹亭》与《浮生六记》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差异。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构建个人学术话语体系,将北大教授提出的"新古典主义"研究理念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在文献综述中凸显对海外汉学如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等学者成果的批判性吸收,最终形成具有问题意识、方法论自觉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