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一理论体系既继承发扬了党的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又立足新时代实践创新了党的建设方法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新范式。
在理论创新维度,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在指导思想上构建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框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红色基因中提炼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党的理论创新注入文化基因。其次,在实践路径上形成“三严三实”的治理体系,通过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建立中央巡视巡察联动机制,创新“四种形态”监督模式,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最后,在制度文明层面完成建党百年制度体系建设工程,制定修订《中国共产党章程》等180余部党内法规,形成涵盖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监督体系等领域的制度网络。
在实践创新维度,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在基层治理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党委首创“党建+科技创新”模式,将党组织建在创新联合体上,推动形成“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近三年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27项。浙江“红色根脉强基工程”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党建资源精准配置,开发“浙里红”平台集成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等12大功能模块,使流动党员管理覆盖率提升至98.6%。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创新“党建+产业振兴”模式,在云南怒江州培育出草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动12.8万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自我革命机制建设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关键突破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创新“四种形态”运用,建立政治生态动态评估模型,对全国2800个县区进行政治画像,预警风险点1.2万个。上海浦东新区试点“政治体检”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政治表现,近三年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23人。在反腐败斗争中形成“三不腐”协同机制,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数同比下降9.3%,但挽回经济损失增长15.6%,体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性互动。
数字化党建创新为组织力提升注入新动能。杭州“城市大脑”党建系统实现组织关系转接“一键通办”,跨省转移接党组织关系平均办理时间从15天缩短至2小时。深圳前海自贸区党委开发“智慧党建”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党员电子档案,实现政治表现可追溯、贡献值可量化。在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将2.3万个社区划分为12.6万个微网格,党员先锋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亿小时,形成“平急结合”的治理新范式。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三重挑战: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加剧,2022年境外网络攻击境内党建网站达1.2万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群众工作提出新要求,2023年民生领域信访量同比增长8.7%;科技革命重塑组织形态,元宇宙党建平台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对此需要构建“三位一体”应对体系:在思想引领上建立“理论传播+文化浸润”双轮驱动,开发“学习强国”等新媒体产品日均活跃用户达2.4亿;在群众工作方面创新“网格化+大数据”治理模式,北京“接诉即办”平台实现群众诉求响应率98.2%;在组织建设领域推进“标准化+个性化”融合,制定《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规范》,开发党员教育定制化课程体系。
未来党的建设需要深化四个维度的理论创新:一是构建“大党建”生态系统,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二是完善“全周期管理”机制,建立干部政治素质“红黄蓝”预警系统;三是创新“党建+”融合模式,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领域培育党建新增长点;四是健全“数字治理”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组织生活智能督导。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新时代党的建设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书写新的中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