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力学学科在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考试中注重对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与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其考试大纲以孙训方《材料力学》、周衍柏《理论力学》、钱伟长《弹性力学》为核心参考书目,同时融入多体系统动力学、非线性振动、计算力学等前沿内容。考生需重点突破三大知识模块:一是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拉格朗日方程与哈密顿原理在非完整约束系统中的应用、连续介质力学中的本构关系推导;二是材料力学性能的量化分析,需熟练运用莫尔-库伦强度理论解决压杆稳定问题,结合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场模拟;三是结构力学与工程力学的交叉融合,重点掌握空间桁架结构内力计算、薄壳稳定性理论及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力学响应分析。
备考过程中应建立"三阶段递进式"学习框架: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经典理论体系重构,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质点系动力学、刚体运动学、弹性力学三大知识树,特别关注小变形假设与几何非线性问题的边界条件处理;第二阶段(1个月)开展典型例题的深度解构,针对北大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非线性振动能量法求解"、"复合材料铺层设计"等题型,掌握张量运算与边界元法的工程应用技巧;第三阶段(0.5-1个月)实施模拟考试训练,重点提升对开放性问题的分析能力,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等交叉学科考题。
考试中需特别注意三个易错维度:一是理论公式的适用条件辨析,如欧拉梁弯曲公式与Timoshenko梁理论的差异;二是数学工具的物理意义转换,涉及矩阵运算时需强化应变张量与位移梯度的对应关系;三是工程问题的抽象建模能力,例如将桥梁振动问题简化为多自由度振动系统时需合理选取阻尼比与特征频率。建议考生建立"理论-数学-工程"三位一体的解题范式,通过参与力学实验室的科研课题积累工程案例,同时关注《应用力学学报》等期刊最新研究成果,将计算力学与实验力学方法有机融合进理论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