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内容,其研究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贯通的基本方法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列宁主义形成,从毛泽东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到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与理论创新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实现了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实践紧密相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通过"三步走"战略设计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方法论至今仍具指导价值。
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执政党建设角度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科学发展观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些理论创新都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沃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实践路径,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显著的理论创新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理论创新在四川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如"天府新区建设"项目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巴蜀文化生态智慧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在四川大学形成特色学术传统。学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构建起"基础理论-中国化研究-国际传播"三维研究体系。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融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中,创新提出"四维阐释框架",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四个维度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特别是在"数字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交叉学科研究中,团队开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数据库"已收录1949年以来重要文献12万余篇,为理论创新提供数字化研究支撑。
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面临新的时代课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在三个方面深化研究:一是构建"大历史观"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叙述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人类文明演进长河中考察;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交叉研究,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观;三是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通过"中国话语+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提升理论传播效能。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与全球治理"国际比较研究项目,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克思主义传播数据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参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既是理论创新的历史镜鉴,更是实践探索的方法论指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继续坚持"两个结合"根本原则,在守正创新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四川大学作为西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正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中心",推动理论研究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践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更多原创性成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