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科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特色。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核心教材为理论框架,结合北理工"红色基因+科技报国"的办学传统,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从历史逻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为新时代理论创新提供历史坐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突破教条主义束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的探索确立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制度创新。这些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在解决"站起来""富起来"问题基础上,重点回应"强起来"时代课题。北理工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特别是"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关联,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鲜活案例。
在理论创新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其理论特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如北理工"小卫星"团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双一流"建设与科技强国战略;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通过"问题导向-实践检验-理论升华"的闭环推动理论创新。2023年学校参与的"天宫课堂"项目,正是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规律具象化为航天科普实践。
实践路径方面,北理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学科建设上,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理论+量子信息"等交叉学科群;在科研创新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创新"专项研究基金;在社会服务层面,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平台。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宇航学院合作开发的"太空思政课"虚拟仿真系统,将马克思主义宇宙观融入航天精神培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种将理论教学与科技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有效破解了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中的"知行脱节"难题。
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应强化三个自觉:一是历史自觉,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发展史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二是问题自觉,针对"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构建理论应对体系;三是创新自觉,探索区块链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范式。北理工提出的"新工科马克思主义"建设方案,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卫星设计-制造-发射"全流程,使学生在科技实践中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理解,这种实践创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范式参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品格。北理工作为"国防七子"高校,必须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发挥科技特色优势。通过构建"理论武装-科技报国-价值引领"的育人链条,培养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备战略科技实力的拔尖人才,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深入实施,高校需要进一步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与"价值引领"的辩证关系上形成理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