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核心密码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其考博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文献功底、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权威著作为基础,结合《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经典文献,从历史脉络梳理、理论创新逻辑、实践经验总结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从历史维度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突破传统革命范式,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了独特解决方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构建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框架;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激活了社会主义制度活力;新时代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新阶段。这种历史演进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形成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规律。
在理论创新层面,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注重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理论框架中实现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体系的有机融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又创新性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成功破解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中国方案。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理论叠加,而是通过"问题导向—理论提炼—制度设计"的完整链条,形成具有实践穿透力的理论体系。
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体现着理论自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历史决议"研究提升到新维度,通过"十个坚持"历史经验总结,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方法论层面,形成了"调查研究—试点推广—顶层设计"的实践闭环,如脱贫攻坚战中"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方略的制定与实施,既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创造性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扶贫对象识别,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良性互动。
研究党的历史与理论需要建立多维分析框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应注重运用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例如,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解析"新发展理念"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通过话语分析揭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机制。同时要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研究范式变革,如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领导人讲话文本进行语义网络分析,量化研究理论传播效果。
北师大党的历史与理论学科强调"理论—历史—现实"三位一体研究取向。考生需特别关注"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路径,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等文献中挖掘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案例。同时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突破,对比分析西方现代化理论局限,从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等维度构建理论阐释框架。近期可重点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方法论,将其应用于具体历史问题的阐释中。
在学术规范方面,需注意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避免简单化、标签化表述。例如,对延安整风运动的评价应超越"反主观主义"的表层分析,深入考察其如何构建党内民主集中制规范体系。在引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制度文献时,要结合《习近平关于宣传工作论述摘编》进行学理阐释。同时要关注研究前沿,如数字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基层治理创新中的党的领导等新课题,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期刊中追踪最新学术动态。
研究党的历史与理论既要植根中国大地,又要具有世界视野。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谱系,深入解析"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内在逻辑,在"两个结合"框架下探索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融合路径,最终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这需要考生既精读《共产党宣言》《矛盾论》等经典著作,又通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最新文献,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中找准学术生长点,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贡献北师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