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石,始终在回应时代命题中实现自我革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学科自1952年建系以来,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其研究范式与学科建设深度契合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需求。在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强调的"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辩证关系框架下,北师大学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研究范式。
教育学的理论根基植根于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的双重维度。顾明远教授在《教育人类学》中揭示的教育本质观,将教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长河中考察,强调教育作为"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功能。这种理论观照在郭文安教授《教育学原理》中得到系统阐释,构建起包含教育本质、目的、过程、方法在内的完整理论体系。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北师大团队在《智能教育导论》中提出的"人机协同育人"模型,有效弥合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
教育研究方法论呈现跨学科融合特征。基于陈向明教授倡导的"混合研究方法论",北师大教育研究院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中创新性提出"量化-质性-行动研究"三维协同框架。2021年开展的"双减"政策追踪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揭示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研究成果被教育部纳入政策调整参考。这种研究范式在顾明远教授指导的"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中得到充分实践,形成了具有全球视野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
中国教育传统的研究呈现现代性转化趋势。在郭文安教授主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项目中,团队创造性提出"六艺教育现代转化模型",将《论语》《学记》等经典文本中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当代课程资源。这种转化在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君子养成计划"中取得显著成效,相关经验被写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特别是在教育公平领域,基于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教育正义三层次理论",团队构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践模式,有效破解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
面对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图景,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科展现出前瞻性研究能力。在陈向明教授指导下成立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实验室",开发出国内首个教育大模型评价体系,其研究成果《生成式AI教育应用白皮书》成为行业标杆。这种研究创新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分论坛引发国际关注,北师大团队提出的"教育数字孪生"概念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修订草案。
教育学的未来演进需要理论自觉与方法创新的双向驱动。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学科通过建立"理论-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研究范式。在郭文安教授领衔的"教育政策仿真实验室"中,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教育强国2035"目标进行多情景模拟,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种研究模式在2022年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评估中,使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顾明远.教育人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郭文安.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 教育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5] 北师大教育研究院.智能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