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在新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与理论创新特征。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依托高校,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科技创新、国防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本文将从理论创新维度、实践转化路径、学科融合机制三个层面,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工科高校的创新发展逻辑。
在理论创新层面,北理工学者立足"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构建了"科技伦理—制度创新—价值引领"三维研究框架。通过分析"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关联,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拓展至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期刊发表的《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形态嬗变》系列论文,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析算法劳动、知识生产等新命题,形成具有学科标识性的理论成果。
实践转化方面,北理工建立了"理论—实践—反馈"的螺旋上升机制。依托"智能无人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应用于军事机器人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与理论验证的双向互动。在脱贫攻坚战中,师生团队运用矛盾分析法构建"科技扶贫-产业振兴-生态保护"协同模式,在宁夏盐池县形成的"滩羊产业振兴方案"被写入国务院扶贫白皮书,彰显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生命力。
学科融合维度,北理工开创了"马院+工科"交叉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成立"数字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数据资本化趋势,研发的"网络舆情智能监测系统"已在中央网信办部署应用。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构建"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系统工程+伦理学"课程体系,其《科技伦理导论》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北理工应重点推进三个创新:一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技强国战略—交叉学科创新"的联动研究机制,在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深化理论阐释;二是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重大科技工程中的转化应用;三是培育具有理工科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通过"科技报国实践营""红色工程师计划"等项目强化使命担当。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亟需突破传统范式,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伦理治理、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课题中展现理论价值。北理工作为理工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镇,应立足"强军兴国"使命,以理论创新回应实践需求,以学科交叉推动知行合一,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更多原创性成果,培养更多"懂理论、精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