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考博初试资料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与方剂学四大方向,考生需系统掌握学科核心理论与学术动态。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聚焦中医哲学思想、四基四维(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核心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推荐书目包括李灿东《中医基础理论》、吴大真《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王洪图《黄帝内经选读》。复习需构建"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框架,结合近年真题分析(如2022年考《灵枢·岁露论》与卫气运行关系),强化对"治未病""三因制宜"等现代中医发展理念的辨析能力。
中医临床基础侧重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与临床治则,需熟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核心方法,掌握《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与《中医诊断学》(李灿东主编)重点章节。考博真题常结合临床案例(如2023年考查"胸痹心痛证"的辨证分型与方药配伍),要求考生能运用"君臣佐使"原则分析经典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组方逻辑。建议精读《中医临床基础学》(赵清理主编)与《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学》,关注"中医优势病种"研究进展。
中医医史文献方向注重文献考据与学术史梳理,重点包括历代医家思想演变(如张仲景、王叔和、李时珍等)、重要医籍版本(如《伤寒论》宋本、元本差异)、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如温病学派与经方学派)。推荐参考《中医医史文献学》(高文柱主编)、《中医学术流派学》(刘景源主编)及《中国中医药学术史》(李经纬主编)。近年考试新增"数字人文与中医文献数字化"相关内容,需关注《中华医典》工程等前沿课题。
方剂学考试要求掌握325首国家规划教材方剂(2020版),重点分析"方剂组成规律""配伍禁忌""临床应用指征"。推荐《方剂学》(张伯礼主编)、《方剂学现代研究》(李冀主编)及《名方类编》(清·魏之秀)。考博真题常结合方剂配伍原理(如"十八反"应用争议)与临床变通(如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需结合《中医方剂大辞典》与《方剂学临床研究》进行拓展。建议建立"功效-主治-配伍-现代应用"四维复习模型,重点突破经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名方(如藿香正气散)的组方深意。
复习策略建议:第一阶段(1-3月)完成四门学科基础教材通读,建立知识图谱;第二阶段(4-6月)进行专题突破(如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章节精讲),结合《中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指导》进行真题训练;第三阶段(7-10月)开展跨学科整合(如医史文献与临床基础交叉研究),撰写2-3篇学术小论文;第四阶段(11-12月)模拟考试(按北中医初试时间3小时/科),重点提升"中医经典原文翻译"与"临床病例分析"能力。需特别关注北中医2023年新增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考核要求,建议选修《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与《循证中医学》拓展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