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其基本问题贯穿于救亡图存、现代化探索、社会变革与制度创新等核心领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复杂互动关系。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百年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主线。1840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权丧失与经济掠夺形成双重危机。从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器物革新,从戊戌变法的制度改良到辛亥革命的共和尝试,各阶级的救国方案均未能突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桎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深刻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结构决定了革命必须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核心任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土壤。
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始终贯穿于历史发展全过程。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化方案在甲午战败后破产,孙中山"三民主义"构建的现代化框架在军阀割据中难以实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土地革命时期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后构建"三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这种探索既包含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批判性吸收,更强调立足中国实际的历史自觉,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根本的现代化中国方案。
社会变革与制度创新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维度。新文化运动打破封建礼教桎梏,五卅运动推动工人运动高潮,白区党建确立无产阶级政党雏形,这些实践为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奠定基础。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1954年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2012年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度创新的连续性彰显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的贯通性分析具有特殊价值。从《时局图》到"一带一路",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脱贫攻坚,历史经验既包含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警示着需要规避的实践误区。当前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需深刻把握历史主动: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巩固制度优势,在守正创新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统筹安全与发展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种历史自觉的当代转化,正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需要超越简单线性叙事,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规律认知。既要看到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对现代化道路的试错探索,更要清醒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主动者的独特优势。通过系统梳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密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这种研究不仅关乎学术创新,更是新时代青年学者应有的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