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学科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方向具有深厚积淀,其考博选拔注重学术潜力与学科前沿融合能力。近年来随着数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考试内容呈现三大转向:基础理论向核心素养导向深化,传统研究方法向数据驱动型实证研究转型,学科边界向跨学科融合拓展。考生需重点把握以下研究维度:其一,数学学科本质与育人价值重构,需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三会"目标,探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进阶培养路径;其二,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重点考察基于自适应学习系统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数学可视化工具在几何证明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诊断的支撑作用;其三,数学教育史料的当代价值,需掌握从《算经十书》到现代数学教材的演变规律,能运用历史研究法解析数学概念认知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方法层面,强调量化(如准实验设计、结构方程模型)与质性(如课堂观察、叙事研究)的混合研究范式,特别关注基于全国青少年数学能力测评大数据的实证分析。考生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应体现对东北师大"数学教育智能科学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吸收,例如其团队开发的"数学认知诊断与学习分析系统"(MC-DSS)的应用场景创新,同时需结合区域教育实践,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数学职业教育衔接中的问题诊断,展现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价值。建议考生关注《数学教育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近三年关于"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的专题讨论,在文献综述部分突出对国际PISA数学测评趋势的本土化回应,特别是在数学建模素养评价框架构建方面形成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