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系统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重点考察考生对密码学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攻防体系、人工智能安全等核心领域的理解深度。考生需系统掌握《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原理》等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例如在密码学部分,需深入理解AES、RSA等加密算法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椭圆曲线密码在物联网场景下的优化策略(Diffie-Hellman, 2016)。东南大学近年承担的“可信计算与隐私保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形式化验证方法(Model Checking)解决工业控制系统中的漏洞问题(李等, 2022)。
在人工智能安全方向,考生应关注生成对抗网络(GAN)在数据投毒攻击中的防御机制(Goodfellow et al., 2014),以及Transformer模型在对抗样本检测中的局限性。东南大学与阿里云合作建立的AI安全联合实验室,近期在联邦学习框架下的隐私泄露防护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CCS 2023,考生需能够复现基于差分隐私的模型训练过程(张等, 2023)。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组特别强调对ISO/IEC 27001、NIST SP 800-53等国际标准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考生结合东南大学智慧校园建设案例,设计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访问控制方案。
在科研方法论层面,考生需掌握对抗性测试(Adversarial Testing)和红蓝对抗演练(Red Team Blue Team)的具体实施流程。东南大学网络安全研究所开发的攻防对抗平台已集成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的107项控制措施,考生需能够运用Metasploit Framework和Wireshark完成网络渗透测试报告(Smith, 2021)。量子安全通信方向要求考生理解后量子密码(PQC)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基于格的加密算法(LWE问题)在5G核心网中的应用前景(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22)。
东南大学考博论文盲审实行“双盲三审”制度,特别注重学术创新性评价。近三年录取考生平均发表SCI二区论文3.2篇,其中1.5篇为CCF-A类会议论文。建议考生关注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在自然语言处理安全、区块链共识机制、车联网安全协议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例如,东南大学提出的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审计框架(东南大学学报, 2023)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3XXXXXXX),考生需能够运用Solidity语言实现关键节点的可验证计算。
在考试准备策略上,建议考生建立“理论-工具-案例”三位一体的复习体系。理论部分重点掌握《信息论基础》《复杂网络分析》等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工具部分熟练使用Wireshark、Ghidra、FPGA开发板等实验平台;案例部分需深入分析东南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公开的攻防演练报告(如2022年工业互联网安全攻防实验)。东南大学考博复试设置“代码审计”环节,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识别给定C/C++代码中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并给出修复方案(考核标准见附件3)。
考生需特别注意东南大学对学术规范性的严格要求,所有参考文献必须通过Turnitin系统查重(阈值≤15%),实验数据需包含原始日志和结果对比图表。建议考生参考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官网公布的历年真题解析(2020-2023),重点关注基于SDN的动态防火墙配置(BGP协议优化)、基于Kubernetes的微服务安全部署等高频考点。东南大学与华为、360等企业共建的“网络空间安全创新中心”,每年发布行业白皮书,考生需能够运用这些实践成果支撑研究课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