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动力工程学科考博考试体系以“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并重”为原则,其参考书目和考核重点主要围绕《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振动》《能源转换与利用》四门核心课程展开。考生需在掌握基础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近五年东南大学动力工程领域发表的SCI论文(尤其是《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期刊)深化专业认知。以2023年真题为例,流体力学部分占比达35%,重点考察湍流模型在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边界,要求考生不仅能推导k-ε模型方程,还需对比分析其在航空发动机内流场模拟中的误差来源。
备考策略需遵循“三阶段递进法”:第一阶段(3-6个月)完成教材精读与思维导图构建,重点标注东南大学导师团队近年关注的重点方向,如微通道换热器强化传热、氢燃料电池热管理优化等;第二阶段(2个月)进行真题专项突破,需特别注意东南大学独创的“工程问题数学建模”题型,例如2022年考题要求基于ANSYS Fluent建立某型燃气轮机燃烧室三维瞬态模型,并定量分析燃料喷嘴几何参数对NOx生成的敏感性;第三阶段(1个月)强化学术写作训练,重点提升对《ScienceDirect》顶刊论文的综述能力,尤其是对东南大学与西门子合作研发的燃气轮机智能监测系统相关文献的解读深度。
考试形式包含笔试(4小时闭卷)与面试(30分钟结构化)双环节,笔试部分采用“基础题+综合应用题”模式,例如2023年考题中综合题要求设计一种适用于海上风电场的液冷式变流器散热系统,需同步考虑流体力学计算、材料热膨胀系数匹配、环境腐蚀防护等多学科交叉问题。面试环节重点考察学术潜质,常通过“如果让你改进东南大学某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类开放性问题,测试考生的工程思维与创新意识。考生应提前准备英文摘要写作(限800字)及研究计划答辩,东南大学近年来对非全日制考生采用“双盲评审+企业导师联合评分”机制,建议提前与相关领域在读博士生建立学术联系,获取最新备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