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分支,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培养体系中承担着理论创新与跨文明对话的双重使命。该方向注重通过系统性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揭示其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全球治理困境及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内在关联。考生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等核心文本基础上,构建起"理论溯源-现实批判-范式创新"的三维研究框架。
在经典理论维度,重点考察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学说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三重对话关系。需深入解析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中关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论断如何突破传统决定论,以及葛兰西《狱中札记》中"有机知识分子"概念对当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启示。同时要注意哈贝马斯在《知识与人类兴趣》中提出的"三重综合"理论,将其与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形成张力分析,揭示理论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当代融合可能。
当代发展研究应聚焦新自由主义批判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两个热点领域。大卫·哈维在《新自由主义简史》中提出的空间修复理论,为理解全球资本积累的地缘政治矛盾提供新视角;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则构建了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关联模型。需特别关注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对拉康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以及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中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阶段性划分。这些研究共同指向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结构性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重构。
比较研究方法需突破简单的"中西对比"范式,转向文明视域下的理论互鉴。例如,比较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上的实践差异,或对比分析俄罗斯"欧亚主义"与法国"新反全球化"理论对后苏联空间的社会建构逻辑。这种比较应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守基础上,避免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陷阱。东北师范大学的"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为跨语言文献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考生需善用该资源开展比较文本挖掘。
方法论创新方面,应着力构建"数字人文+批判理论"的交叉研究范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技术解构《共产党宣言》的传播路径与理论扩散,或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西方左翼政党选举策略的有效性。同时需警惕技术决定论倾向,保持理论批判的自觉。例如,在分析数字资本主义对劳动异化的新形态时,既要运用数字足迹分析等实证方法,更要回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本质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该方向的优势在于建立了"东北亚-欧洲"双区域研究网络,与哥本哈根大学、海德堡大学等机构有长期合作。考生需关注"一带一路"倡议与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协同机制,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正义"话语的对话路径。建议结合具体案例,如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或比较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经济监管中的政策选择,体现理论研究的现实穿透力。
考核重点在于理论深度与问题意识的统一,需在掌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范式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问题。例如,针对全球疫情背景下的福利国家制度危机,可探讨哈维空间正义理论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整合可能;或就人工智能革命引发的劳动形态变革,比较分析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与当代数字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分野。此类研究既需扎实的文献功底,更需建立跨学科的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