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作为哲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考博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考生需系统把握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新儒家的思想谱系,重点研读《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明儒学案》等核心典籍,同时结合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陈来《宋明理学研究》等当代学术著作。在儒家思想研究方面,应深入探讨孔子"仁"的伦理体系与孟子"性善论"的哲学突破,特别是《论语》《孟子》文本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演变逻辑。宋明理学研究需聚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体论争鸣,注意分析朱熹"理一分殊"与王阳明"心即理"的理论分野,以及二者在认识论层面的互补性。心学部分应着重解读《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思想,结合王夫之《读心斋(ord)笔记》等后续发展,把握心学从宋明到清代的内在传承。近现代新儒家研究需关注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回应,唐君毅"生命哲学"的建构,以及杜维明对儒学现代转化路径的探索。跨学科视野方面,建议结合考古发现(如郭店楚简、上博简)重新审视早期儒道思想,运用比较哲学方法分析儒家与佛教、道教的互动关系。在备考策略上,应注重哲学史与哲学原典的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通过分析朱熹对《大学》的诠释变迁,理解宋代理学建构的学术史语境。同时需关注当代学术前沿,如儒家伦理与生态哲学的对话、新儒家与社群主义的理论碰撞等,体现学术敏感度。建议考生建立"经典—史论—前沿"的三维知识框架,在论述中注重概念辨析(如"性""心""天"的哲学分野)与逻辑自洽,培养独立研究能力。最后需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准确掌握注释体例与文献考据方法,避免概念误用,例如正确区分王阳明"心即理"与禅宗"即心即佛"的理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