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其学科建构始终与民族国家现代性进程紧密交织。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培养基地,其考博参考书目系统呈现了从宏观史观到微观文本的学术脉络,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构成三大理论坐标,辅以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专题研究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在博士论文写作中,需着重把握三个维度:其一,文学史分期与叙事重构,需突破"十七年""改革开放"等传统分期框架,结合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思潮嬗变,建立动态研究模型;其二,作家作品深度阐释,应关注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民间叙事策略、余华《活着》的苦难书写的伦理维度、王安忆《长恨歌》的城市记忆建构等典型文本,运用叙事学、文化研究、空间理论等多重方法论;其三,学术史反思与理论创新,需系统梳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梁实秋《文学批评》等经典理论,结合当下"跨媒介叙事""生态批评""性别研究"等前沿议题,形成具有学科标识性的研究视角。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东北师大学术传统注重地域文化研究,可深入挖掘东北文学(如萧红《生死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与关内文学互动关系,或通过《收获》《当代》等文学期刊考察文学体制与创作生态的共生机制。论文写作应体现"史论结合"的学术品格,在文献梳理中建立问题意识,在文本细读中提炼理论增量,最终形成具有原创性的学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