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在东北师范大学考博考核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考生需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论,重点突破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结构、收入分配机制、就业与失业理论等基础模块。以《劳动经济学》(第六版)郑功成著为核心参考,结合《现代劳动经济学》(范剑勇著)、《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张车伟著)形成知识体系,需深入理解Becker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Mincer的收益率与教育回报函数、Acemoglu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等经典模型。
在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专题研究方面,需关注东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近年成果,重点分析零工经济对传统就业关系的重构效应。2023年最新研究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其中平台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成为核心议题。考生应掌握双重差分法(DID)、工具变量法(IV)等计量工具的应用,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等微观数据库,实证分析新就业形态下的社会保障缺口与政策优化路径。
跨学科融合能力考核要求考生整合发展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例如在产业升级与劳动力转移领域,需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解释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推-拉"机制,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构建包含产业梯度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区域公共品供给的综合性分析框架。2022年东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学科团队完成的《东北振兴背景下劳动力市场韧性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政策分析模块需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劳动制度创新。考生应熟练运用DSGE模型模拟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就业市场的非线性影响,对比分析2016-2023年全国287个城市最低工资调整的异质性效应。在东北区域研究方面,需深入理解"共和国长子"转型期的结构性失业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东北国企改革中技术工人技能错配的形成机制。
备考策略上建议采用"三阶递进法":第一阶段完成经典教材精读,建立理论树状图;第二阶段聚焦近五年CSSCI期刊文献,特别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的实证研究;第三阶段参与导师课题组项目,掌握东北特色案例库的使用方法。特别注意2024年新增考核维度——劳动经济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需系统学习《经济学人》2023年AI就业影响专题报道,掌握文本挖掘技术在职业替代性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