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载体,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师范院校,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形成了"理论阐释-历史考证-教育转化"三位一体的学术特色。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为理论根基,结合东北革命老区史实,重点探讨中共党史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在理论创新维度,东北师范大学学者注重从东北抗联精神、东北解放战争史等区域史中提炼普遍性规律。如张某某教授团队通过分析1931-1945年东北抗日武装的"三三制"作战模式,揭示出群众路线在特殊环境下的实践形态,相关成果被《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4期收录。这种将地方史与宏观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效破解了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大历史观"与"具体情境"张力问题。
实践探索层面,学校依托东北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等12处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构建了"沉浸式+数字化"的党史教学体系。2022年开发的"东北抗联VR体验系统"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选中获一等奖,其创新点在于将GIS地理信息系统与口述史采集结合,使学员在虚拟场景中完成"行军路线推演""物资调配决策"等实践任务,实现"历史场景可触达、斗争智慧可转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转化方面,东北师范大学首创"四史教育双螺旋"培养模式,即以中共党史为纵轴,串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理论认知闭环。2023年对全校1200名师范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党史知识掌握度提升37%,理论转化应用能力提高42%,相关成果被写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案例集》。
面向新时代,东北师范大学正着力构建"大党史观+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立全国首个"东北抗联精神数字孪生实验室",实现红色资源的跨时空共享;与中央党校合作开发"党史智能问答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党史关键节点;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增设"党史教育方法论"必修模块,培养既能解读历史规律、又能创新教育手段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探索为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东北样本",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学术研究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