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考博真题网 考博真题下载
考研试卷库
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真题网|考博试卷下载|考博信息|昊天信息咨询中心 www.51kaobo.cn >>  东北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考博参考书

考博信息-1
 东南大学药物化学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法学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有机化学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外科学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土木水利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动力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材料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化学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制药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考博参考书
东北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考博参考书
创建时间:2025-11-04 01:20:13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中,《课程与教学论前沿问题研究》(第三版)作为核心教材,系统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创新的知识图谱。全书以"课程-教学-评价"三维框架为轴线,将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论三大模块有机整合,特别在第七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开发"中,创新性地提出"三维目标重构模型",将传统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转化为素养发展的表现性指标,这对考生理解新时代课程标准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在教学方法论层面,第十五章"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具有显著前瞻性。作者通过解析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的实证案例,详细论述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虚拟现实情境创设、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等前沿技术,特别强调"技术赋能不等于技术替代"的辩证关系。书中第12章"大单元教学设计范式"的案例分析,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主题统整、任务驱动和跨学科融合实现深度学习,这与2022年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理念高度契合。

针对东北师大王牌研究方向,本书在第八章"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中构建了"U-G-S"协同培养模型,将大学(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学校(School)三方的资源整合机制可视化呈现,为考生研究教师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工具。第十一章"教育评价改革"专章讨论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整合路径,特别引入东北师范大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对量化研究型考生具有实操价值。

备考过程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维度:其一,关注书中标注的"研究热点"章节,如第16章"教育神经科学对教学论的启示",此类交叉学科内容在近三年真题中出现频率达37%;其二,重视附录部分的"参考文献分级指南",建议按"经典文献(30%)+前沿成果(50%)+政策文件(20%)"比例构建个人文献库;其三,结合东北师范大学"课程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年度报告,追踪2020-2023年间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特别是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成果。

书中第9章"课程实施中的冲突与调适"包含大量真实教学场域的矛盾分析案例,考生可据此训练案例分析法。例如某中学在推进项目式学习时遭遇的课时分配困境,书中提出的"弹性课时包"解决方案,既体现理论深度又具备实践操作性。第14章"校本课程开发"的"四阶九步法"(需求诊断-方案设计-实施监控-评价改进),建议结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行走的课堂"校本课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需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第17章"全球课程比较研究"中关于PISA、TIMSS等国际测评框架的对比分析,与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院的最新研究存在对话空间。考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着重构建"本土化理论创新"的论证链条,例如将书中比较研究的结论与我国"双减"政策、新课标改革进行关联分析。同时,建议关注书中第20章"教育哲学思辨"部分,哲学视角的分析方法在近年考试中成为新增考点,2023年真题中关于"教育本质的再认识"论述即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理论工具。

备考策略方面,建议采用"三维记忆法":纵向梳理各章节知识体系,横向建立跨模块关联网络,立体化整合历年真题。例如将第5章"课程评价"与第18章"教育质量监测"进行交叉分析,形成"评价-监测-改进"的完整闭环。同时要警惕理论应用中的常见误区,如简单套用书中模型而忽视区域文化差异,书中第13章"农村教育课程开发"的差异化策略部分对此有警示性论述。

最后需强调,东北师范大学考博注重"问题意识"与"创新潜质"的考察,建议在书评写作中重点标注:①尚未解决的理论争议(如过程性评价的量化难题);②实践中的矛盾焦点(如智慧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型);③政策衔接的薄弱环节(如新课标与现有课程资源的适配性)。这些内容在2024年考试大纲中已被列为新增考核维度,考生需在研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理论复述"的备考陷阱。

 

申老师

周一至周六
8:00-18:00

联系方式
13323216320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