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诉讼法学考博初试的备考体系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务经验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该校诉讼法学学科依托于经济法、国际商法等传统优势学科,形成了以程序正义与实体权利平衡为核心的研究特色。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主干法典的体系化理解,同时深入研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司法解释与改革文件。
在知识框架构建方面,建议采用"三维度四层次"的立体化复习模式:横向维度上,需贯通民事诉讼程序与实体法的关系,特别是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民商事案件的核心争议焦点;纵向维度上,要把握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与审判监督机制的创新实践;交叉维度上,需关注国际商事仲裁与国内诉讼的衔接规则。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法典条文、司法解释、学术观点、典型案例四个递进层级。
重点难点突破方面,2022-2023年真题显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交叉应用占比达37%,特别是《民法典》合同编与《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关系成为高频考点。建议考生建立"类型化案件应对手册",将担保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等12类典型案件制作流程图解,标注程序选择依据与证据收集要点。例如在处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时,需同步关注《民事诉讼法》第24条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适用竞合问题。
备考资源整合应遵循"经典教材+前沿文献+实务工具"的三位一体原则。核心教材推荐王名扬《民事诉讼法教程》(第四版)与陈卫东《刑事诉讼法》(第五版),重点标注2018年以来的修订内容。学术文献方面,需精读《中国法学》《法学研究》近三年刊发的程序法论文,特别是涉及"繁简分流""智慧法院"等主题的12篇核心论文。实务工具包应包含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网近五年典型案例的PDF合集、中国裁判文书网"类案检索"功能使用指南,以及《诉讼法学案例分析精解》(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的电子笔记。
模拟考核体系建议采用"双盲答辩+压力测试"模式。每周进行三次模拟考试,前两次由导师组进行盲审,后一次设置无准备压力测试。重点训练三种应答能力:法律解释的层次递进能力(从文义解释到体系解释的转换)、程序选择论证的完整性(至少列举三种程序并对比优劣)、新型案件应对的创造性(如元宇宙空间侵权案件的处理思路)。特别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诉讼程序"等校方重点研究方向的应答准备。
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应聚焦于"三个一"工程:制作一份涵盖近十年司法大数据的诉讼时效适用率统计表、整理一份程序违法裁判要旨对照表、设计一份跨学科案例研讨提纲。例如在分析"人脸识别第一案"时,需同步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第69条与《民事诉讼法》第79条的证据规则冲突问题。考生需特别注意校方重点学者(如李浩教授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研究、田文昌教授的刑事辩护制度研究)的学术观点梳理,在模拟答辩中融入不少于三个学术争鸣点的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