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学考博初试注重学术潜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考察,其考试体系融合了金融理论与实务、前沿动态与学术规范。考生需系统掌握以下三大核心板块:宏观金融政策、微观金融决策机制、国际金融与数字经济,同时强化计量经济学与金融工程方法论训练。根据2023年考试大纲,专业基础课涵盖《高级公司金融》《行为金融学》《金融衍生品定价》三大模块,专业课聚焦《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两大主题,英语考核侧重学术文献阅读与专业写作能力。
备考策略应遵循"三阶段递进式"学习路径:第一阶段(3-6月)完成《公司金融理论》(Brealey et al.)与《金融市场与机构》(Graham et al.)的精读,建立金融学理论框架;第二阶段(7-9月)结合《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与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深化对监管实践的理解,同步完成计量经济学模型(如面板数据回归、VAR模型)的实证应用训练;第三阶段(10-12月)重点突破《金融科技前沿》(FSB编)与《行为金融学实验》(Kahneman & Tversky)的批判性思考,每周完成2篇JF/FA/JFE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
推荐核心资料包包含:1)复旦指定参考书目(2019-2023年版本);2)CFA一级教材(侧重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3)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2023年);4)DSGE模型与DSGE中国应用研究论文集;5)行为金融学实验数据集(MIT开放平台)。备考者需特别关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近三年政策热点,建立政策文本与学术论文的交叉分析能力。
面试准备需突出三个维度:学术背景(建议提前联系2-3位导师了解研究方向)、研究计划(需包含理论创新点与数据获取方案)、学术伦理(重点说明文献引用规范与数据真实性)。建议考生在12月前完成3-5篇高质量文献综述,并针对《金融研究》《经济研究》近三年热点论文形成批判性观点。注意考博英语采用学术对话模式,需模拟与境外教授的论文讨论场景,重点训练专业术语的精准表达与学术争议的理性回应。
备考时间分配建议:专业基础课40%(含数学建模训练)、专业课35%(政策分析+前沿研究)、英语15%、面试准备10%。特别提醒考生关注2024年新增的"金融科技伦理"考核模块,需系统学习《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白皮书》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相关内容。最后阶段的模拟考核应严格遵循3小时闭卷考试流程,重点训练复杂问题的结构化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