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专硕考博初试的选拔竞争日趋激烈,其考核体系既体现学术深度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根据2023-2024年最新发布的考试大纲及历年真题分析,初试科目主要涵盖专业基础课(901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与专业综合课(902金融学前沿与政策研究),其中专业基础课占比60%,专业综合课占比40%,满分300分。
专业基础课(901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核心考察国际金融宏观框架与实务操作,重点包括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机制、国际资本流动监管、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等模块。参考书目以《国际金融》第8版(姜波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主,配套《国际金融实务与案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建议考生构建"理论-模型-实证"三维复习体系:首先掌握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等经典模型的推导逻辑,其次结合BIS、IMF等国际机构最新报告分析2022年全球资本流动异常波动案例,最后通过Wind数据库模拟外汇期权的定价与对冲策略。近三年真题显示,实务操作题占比提升至35%,2023年考题中涉及跨境人民币结算效率测度案例,要求考生运用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专业综合课(902金融学前沿与政策研究)侧重考察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行为金融等新兴领域,指定教材包括《金融科技:技术与监管》(张晓燕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何建坤等著,科学出版社)。复习应注重政策时效性,例如2023年重点考察《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拓展内容,以及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对ESG投资的影响。建议建立"政策-市场-理论"联动框架:每日跟踪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国际清算银行年度报告等权威文献,每周研读2-3篇SSCI期刊最新论文,如《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23年刊发的加密货币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研究。
公共课考试包含英语(含专业英语)与政治。英语部分采用机考形式,阅读理解题占比40%,重点考察金融专业文献英译能力,2023年真题中涉及《金融稳定报告》中"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创新"章节的翻译,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完成300词段落翻译并标注专业术语。政治科目延续统考模式,但需特别关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提法,结合《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进行理论阐述。
面试环节采用"英语问答+专业提问"双轨制,英语部分常问"请用英语阐述行为金融学对传统CAPM模型的挑战"等学术类问题,专业提问则侧重研究计划可行性评估。2023年进入面试的32名学生中,有18人因未能清晰说明研究假设的经济学意义被淘汰。建议考生准备3分钟中英文研究展示视频,并建立"理论缺口-数据可获得性-方法论适配性"三维答辩逻辑。
备考资源整合方面,推荐使用"3+1"资料体系:3本核心教材+1套历年真题解析(复旦内部版)。建议组建5人学习小组,每周进行模拟答辩,重点训练文献综述写作与学术伦理规范。特别提醒考生注意考试形式变革,2024年起专业基础课将增设"金融大数据分析"模块,需掌握Python金融数据分析库(如Pandas、Scikit-learn)的基础应用。
最后需强调的是,复旦考博注重"金融+科技+政策"的复合型能力培养,2023年录取的47名学生中,具有量化研究背景者占比达63%。建议在系统复习基础上,至少投入200小时进行实证研究训练,可通过Kaggle金融竞赛获取实战经验,同时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区域发展课题。备考过程中应定期登录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官网(https://yjs.fudan.edu.cn/)查询最新动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