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气象考博初试主要考察考生在气象学、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考试科目通常包括专业基础课(如《气象学》《大气科学导论》)、专业综合课(如《气象统计学》《动力气象学》)以及面试环节,满分600分。
专业基础课侧重气象学核心知识体系,重点考察对大气结构、热力学过程、辐射平衡、云物理及天气预报原理的理解。近五年真题中,约35%的考题涉及大气能量传输与水分循环,要求考生结合《大气科学导论》(朱永海,2007)中第三章内容,分析不同下垫面反照率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机制。例如2021年考题曾以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影响为背景,要求推导理想化大气环流模型中的位势高度梯度公式。
专业综合课更注重学科交叉与计算能力,参考书目包括《气象统计学》(王应明,2015)和《数值天气预报原理》(陈文等,2020)。2022年新增的雷达遥感综合题要求考生运用Scatterometer原理(参考《大气遥感技术》(汤永安,2018)第五章)解释海洋风场反演中的相干体积因子修正,同时需结合MATLAB或Python进行简单数值模拟。近年考题中,约28%的试题涉及机器学习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需掌握随机森林、LSTM网络等算法的原理及适用场景。
面试环节占比30%,重点评估学术潜质与研究设计能力。近三年面试问题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对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框架下气候变化的跨学科研究需求增加,如2023年有考生被问及如何构建城市热岛效应与碳中和目标的协同优化模型;二是强调文献综述深度,要求候选人用中英文分别阐述某领域近五年关键研究成果,并指出尚未解决的学术争议。建议考生提前研读《Nature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顶刊的年度综述文章。
备考策略需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3-6个月)系统梳理《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框架,重点突破位涡守恒、位温方程等核心概念;强化阶段(2-3个月)聚焦近五年考博真题(可向系所申请购买内部资料),针对动力气象学(参考《大气动力学》(张量版,吴国雄,2019))、气候系统理论(参考《气候动力学基础》(李维亮,2021))等薄弱环节进行专题突破;冲刺阶段(1个月)模拟全真考场,特别注意专业综合课的编程题(如WRF模式简单参数化方案编写)与英文文献阅读速度训练。
特别提示:2024年新增"气象大数据分析"考核模块,要求考生基于公开数据集(如ERA5、CHIRPS)完成某区域降水异常事件的可视化分析,需熟练使用Python的Xarray、Pandas库及GIS工具。建议关注系所官网公布的《气象考博大纲更新说明》,及时获取王式功教授团队在《大气科学学报》发表的《大气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作为补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