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考博备考需注重中医理论与西医临床的深度融合,建议考生围绕"中医基础-西医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三大模块构建知识体系。核心参考书目应涵盖《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结合《西医学》系列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形成知识网络。
在中医理论部分,重点研读《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核心理论,配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的病证结合诊疗思路。西医临床需系统掌握《诊断学》(第9版,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教材,特别关注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常见病种的现代诊疗规范。
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推荐《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王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设计》(李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重点掌握Meta分析、RCT研究设计等统计学方法。临床案例积累建议精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近五年核心论文,建立"中医辨证-西医分期-现代技术"的三维诊疗思维模型。
备考策略应分三阶段实施:基础阶段(6-8个月)完成四门核心课程系统学习,建立知识框架;强化阶段(3-4个月)进行专题突破,如"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等高频考点;冲刺阶段(1-2个月)模拟考试训练,重点研读目标导师近三年发表的SCI论文和省部级课题结题报告。建议每周完成3套真题训练,建立常见病证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导图。
特别提醒考生关注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特色,该校在"三因制宜"诊疗体系研究、民族医药结合等领域成果显著。备考过程中可重点研究《甘肃中医药》期刊中"藏药治疗高原病临床观察"等特色研究,报考时需准备与导师研究方向契合的文献综述(建议字数5000字以上)。建议提前联系导师组,获取近三年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增补目录,及时掌握命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