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该学科以《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和《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指定参考书目,重点考察考生对中医理论体系在内科疾病诊疗中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内容涵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精神系统等五大病证模块,其中肺系病证、心系病证及肝胆脾胃病证为高频考点。
在病因病机理论层面,需重点掌握六淫致病特点与脏腑相关理论。如外感病中,甘肃地区冬季寒邪犯肺多夹湿,夏季暑湿困脾易致痰湿内生,此类地域性病机特点在论文写作中应结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进行深入阐述。辨证论治部分,需系统梳理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异同,特别关注卫气营血辨证在热病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规律。
在常见病证诊疗方面,肺胀、胸痹、消渴等病证需掌握"三因制宜"的治则应用。以胸痹为例,需区分真心痛与胃脘痛的辨证要点,结合甘肃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强调心阳不振与寒凝胸络的病机关联。在方药应用上,应重点分析《金匮要略》《景岳全书》等经典著作的经方应用规律,如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的适应证差异。
现代研究部分需关注中医内科学与循证医学的结合,重点掌握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方法。例如,针对慢性心力衰竭,需比较中药复方与西药治疗的远期预后差异,同时关注中医药改善心室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在论文写作中,应注重构建"病-证-方-药-效"的逻辑链条,运用德尔菲法进行疗效评价。
临床案例分析应体现多学科思维,如糖尿病足患者需整合中医创面修复理论与现代外科清创技术,构建"内调外治"的综合治疗方案。在科研设计方面,建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定性研究患者对中医整体治疗的依从性。需特别注意引用近五年核心期刊文献,特别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权威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
考试中常出现对中医经典条文的理解应用,如《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与《素问》"阴平阳秘"理论的现代诠释。建议考生建立经典条文知识图谱,运用概念分析法解构条文内涵。在论文写作规范方面,需严格遵循GB/T 7714-2015文献著录标准,图表编号采用三线表格式,统计学分析注明软件版本及检验方法。
备考策略上,建议构建"3+X"复习体系:3个核心模块(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代研究)与X个拓展领域(民族医药特色、中医养生康复)。针对甘肃地区多发的风湿痹痛、高原病等地方病,需专项研究《金匮·中风》与《金匮·历节》的异病同治规律。模拟考试应限时完成3篇不同方向的文献综述,重点训练逻辑论证与学术表达能力。
考试中需注意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如中医内科学与代谢组学的结合研究,或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的精准用药模式探索。建议关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的相关课题,掌握单味药多靶点作用机制的研究范式。在论文选题方面,宜选择具有地域特色且存在研究空白的课题,如敦煌医书中的肺系病证诊疗规律挖掘。
最后需强化学术伦理意识,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规范处理患者隐私信息。在实验动物研究设计中,应遵循《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采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投稿期刊选择需兼顾学术影响力与学科契合度,优先考虑《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