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区域空间结构、资源配置与发展差异的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特点。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战略,在区域发展模式创新、边境经济带研究、乡村振兴路径探索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特色。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系统掌握以下核心内容:
第一,深化对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认知。重点研读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刘伟《区域经济学教程》等经典著作,理解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协同发展等核心理论框架。特别要关注陆玉林提出的"空间均衡发展理论",该理论创新性地将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第二,强化对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衔接能力。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开放门户,其发展路径具有典型研究价值。需深入分析《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协议》等政策文件,结合防城港国际医学试验区、崇左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实践案例,探讨陆海联动发展、跨境产业链整合等前沿议题。建议重点关注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支持广西在构建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上打造陆海新通道升级版的意见》中的创新举措。
第三,提升量化分析与政策模拟能力。熟练掌握空间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研究方法,能运用ArcGIS进行区域空间格局可视化呈现。重点研读《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等数据库,结合DEA模型、Malmquist指数等工具,对广西与东盟国家在物流效率、产业匹配度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可构建包含"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中越边境口岸、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要素的分析指标体系。
第四,注重跨学科研究视野培养。区域经济学正与数字经济、碳中和、韧性城市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需关注广西大学经济学院与东盟学院联合攻关的"数字丝绸之路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项目成果,以及参与的"北部湾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省部级课题。重点掌握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分析RCEP框架下产业数字化与区域价值链升级的互动关系。
第五,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在研读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与理论阐释》等著作时,既要继承"梯度转移""中心-外围"等经典理论,更要关注其局限性。例如,针对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飞地经济"模式,可借鉴苏州-宿迁协同创新体的经验,提出"梯度补偿机制+数字赋能"的升级方案。同时要关注2023年新修订的《区域经济研究》期刊中关于"双循环格局下区域经济韧性构建"的最新学术动态。
备考过程中应建立"理论-政策-案例-方法"四位一体的知识框架,重点关注广西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近年来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课题《面向东盟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研究》,以及参与撰写的《中国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报告》。建议建立包含3-5个核心案例库(如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北部湾港口群建设、东盟特色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等),每个案例配套政策文本、统计数据、学术观点三重分析维度。
在论文写作方面,要突出广西特色与学术创新,可选取"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或"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效率测度与优化路径"等选题,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与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包含"通道效能""产业关联度""制度兼容性"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注意学术伦理规范,对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区域经济学研究基地的前期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避免重复研究。
最后,建议考生关注广西大学2024年博士招生简章中新增的"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其培养方案强调"政策仿真模拟+田野调查"的双轨制研究方法。可提前联系区域经济研究所王教授团队,参与"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区"等在研项目,积累实证研究经验。备考过程中每周应保持10篇核心期刊精读量,重点掌握《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中关于区域经济的前沿议题,确保理论储备与研究视野与学科前沿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