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与地质工程交叉的重要领域,其研究体系既包含传统灾害防治理论,又融合了新兴智能技术。广西大学作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重镇,依托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与多灾种耦合特征,形成了以"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路径。在2023年考博参考书目中,重点强调以下核心内容:
一、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理论
基于广西"山区多、平原少"的地理特征,需重点掌握岩溶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耦合机制。研究广西大学团队提出的"四维风险评估模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灾害维度、社会维度),其中包含的岩土体流变参数动态修正算法,已在贺州-河池断裂带灾害预警系统中实现应用。需深入理解《广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中划定的7个重点防控区,特别是桂西喀斯特石漠化区的特殊防护技术要求。
二、工程防护技术创新
1. 深基坑支护体系:针对南宁盆地软土-砂层复合地基特性,广西大学研发的"分级卸荷+微型桩网"复合支护技术,在青秀山隧道工程中使支护成本降低32%,变形控制精度达毫米级。
2. 崩塌防护系统: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与InSAR技术,构建的"主动防护网+智能监测"一体化方案,在百色红色旅游区应用后,成功拦截3次V类高险边坡危岩体。
3. 智能预警平台:集成北斗/GNSS定位与微震监测的"智慧防灾云"系统,在平陆运河工程中实现5分钟级溃坝预警,误报率低于0.3%。
三、典型案例分析
1. 红水河流域梯级电站群防护工程(2018-2022)
- 采用"流域-库群-工程"三级联防体系
- 创新应用水力诱发地震预测模型
- 建立电站群地震动协同响应机制
2. 梧州城市地下管廊抗震改造(2020-2023)
- 开发基于BIM的管廊抗震性能评估系统
- 实施隔震支座+耗能阻尼器的组合加固
- 完成广西首个五级抗震地下管廊认证
3. 三江侗族鼓楼群抗灾加固(2019-2021)
- 运用碳纤维布与木结构胶的复合加固技术
- 构建鼓楼-周边建筑-地基动力耦合模型
- 制定传统建筑灾害韧性提升标准
四、前沿研究方向
1. 智能防灾装备研发:重点突破极端环境(-30℃~60℃)下微型监测传感器的耐久性,当前实验室已实现5年连续稳定工作。
2. 灾害链阻断技术:针对桂北地区"暴雨-土体失稳-山体滑坡-堰塞湖"灾害链,研发的"土工格栅-抗滑桩-生态护坡"阻断体系,在融水县的示范工程中使灾害链阻断效率提升至87%。
3. 新型材料应用:广西大学材料学院与工程学院联合开发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智能自修复材料,在模拟地震循环作用下的裂缝自愈合率达92%。
五、考试重点提示
1. 理论部分需掌握:Newmark地震动累积损伤模型、Sarma土体潜在滑动面分析法、M liquefaction孔隙水压力计算公式
2. 计算题重点:边坡稳定性验算(Morgenstern-Price法)、地基液化临界判别、结构抗震验算(底部剪力法)
3. 论述题方向:智慧防灾系统架构设计、喀斯特地区灾害防治特殊性、工程灾害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建议考生结合广西大学工程安全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三年发表的SCI一区论文(2021-2023年累计影响因子达23.6),重点关注:
- 基于机器学习的灾害模式识别(相关论文被引次数超150次)
- 灾害链时空演化模拟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岩土工程数字孪生系统(入选住建部十大技术创新)
考生需特别注意广西大学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发表的系列研究:①桂东南地区泥石流危险区预测(2020)②红水河梯级电站水力诱发地震研究(2021)③北部湾沿海台风潮汐灾害评估(2022),这些成果均被纳入广西防灾减灾条例修订草案的技术支撑文件。